趁著暑期,我回到我的家鄉——永州。火車到站后還有四十公里迂回曲折的山路,才能到達我那“山窩窩的山窩窩”里的土磚房。一路上我望著窗外那時快時慢放映著的風景,卻發現許久不見的故鄉已煥然一新。
記憶中回家的路,離開市區一路到家,離家越近就越窄,窄到只能通過一輛車;離家越近就越爛,爛到全是泥濘坑洼;離家越近人煙越少......可這次回家我突然發現,路面上有了加寬的痕跡、填補的痕跡。家門前一到下雨就坑坑洼洼、人車難行的泥巴路也澆筑了水泥,車輛經過再也不用害怕刮到底盤;市區內外容易堵車的地方也新建了康莊大道,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幸福感。此外,家鄉增建了一個高速路口,雖然沒能了解到它的具體情況,但近幾次回家總能見到,我想,那肯定是為了讓遠歸的人更快的回到自己的故鄉吧!
記憶中家鄉的土地,農民們辛勤勞作、晨炊星飯。依稀記得幼時一到蟬鳴的季節前后,爺爺奶奶就背著藍色大水壺去給水稻灑農藥,后來就拿著鐮刀、戴著斗笠去到田野上。而現在,我看到離市區較近的村子,已經用無人機投灑農藥了,而這之前我只在電視上見過;到了麥子成熟的季節,會有人開著大型收割機來到家門前......科技的發展,讓農民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讓老一輩的農民有了更多安享晚年的時間。
記憶中家鄉的學校,雖得師生和睦,但教學資源短缺。小時候村里那唯一一座學校,獨棟兩層、二樓荒廢、樓前樓后雜草叢生,幾塊磚架個鍋便是“食堂”,課間的樂趣便是賽紙飛機,彈玻璃彈珠,爬樹......三間教室三個班——幼兒班、一年級、二年級,再大就要坐三輪去鎮上的學校了。一兩年前一次回家,學校已經發生了大變樣,前后澆筑了水泥,放了游樂鍛煉設施;獨棟小樓重新刷了漆,換了好看的桌椅黑板......雖然沒能看到孩子們上課的場景,但我認為他們一定比我那時更珍惜吧!
記憶中的家鄉,雖得山清水秀,但許多看得見亦或看不見的地方垃圾橫行;雖得山清水秀,但后來的我只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看到過我的家鄉。而現在,市區增放了很多垃圾桶,有些小區甚至實行了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村子里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有一個垃圾桶。現在我看到的永州,有水上樂園,有博物館,有零陵古城、武廟......
這次回歸故里,我看到了家鄉的新面貌。改革春風吹滿地,科技的發展、文化的輸送,為永州人民建設了一個更美麗、更宜居的城市,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感。雖然我家門前沒有那“垃圾桶”,但我相信,隨著門前那條路完善的腳步,它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