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院寒假社會實踐——AI賦能農業,促進鄉村振興通過這次實踐,實踐隊員們知道了,當今中國智慧農業迅速發展,技術取得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 農業遙感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情監測、估產以及災 害定量化評損定級; 一般性環境類農業傳感器基本實現國內生產;肥水一體化技術、測深精準施肥技術、智能灌溉技術、精準施藥技術廣泛應用于規模化生產;農業無人機應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廣泛用于農業信息獲取、病蟲害精準防控; 農機北斗導航在農業耕種管收全程得到廣泛應用,自主產權技術產品成為市場主導,對國外產品實現了全替代;設施園藝超大型智能溫室技術、植物工廠技術等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基本上可以實現自主技術自主生產。但任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盡快解決。如高素質農民匱乏、職業農民教育體系還未建立;科研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不力以及基礎設施落后、農機設備現代化程度較低。
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需要
1吸引農業高素質人才,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多渠道媒體在農村全方位宣傳智慧農業,調整農民文化水平、年齡、性別結構,鼓勵他們主動創業創新。并且,充分發揮運營成功的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示范帶頭作用,組織農民定期參觀了解智慧農業運行模式,深入學習如何建設管理智慧農業。以及結合我國農業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擁有的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基礎優勢,將職業農民培養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建立適合培訓我國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長效教育機制,教授農民和青年學生智慧農業理論知識,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農業人才。
2加快完善農業科研體系,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
強化政府頂層設計職責,加大農業科研體系的資金、物質和人才投入,統籌規劃、建立統一協調的農業科研體系。促進農業科研機構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使農業科研項目井然有序地進行,減少重復研究,強化集成創新,并統籌兼顧智慧農業發展所需的各項高科技技術。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全國農業信息網上交流平臺,激勵農技推廣人員充分利用其廣泛接觸農業生產者的優勢,通過各種方式盡職做好農技推廣,促進土壤修復技術、數字化管理等技術的應用,廣泛收集農業生產問題和生產數據為農業科研提供反饋,及時檢驗農業科研成果效用,完善農業科研成果的功能。
3加強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機械設備提檔升級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建設統籌兼顧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種功能的水利工程,實現節水灌溉、綠色灌溉、數字化灌溉。改善牲畜禽舍現狀,推進通風、采陽、溫控、清理垃圾以及餌料投喂自動化建設,建立全封閉式現代化種養殖舍棚。加快現代化農機設備進入農田,建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機設備生產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研究,擴大農機設備生產規模,增加市場投入量,并加強農機設備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農民積極使用現代化農機設備,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科學化遠程控制管理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