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教育引導青年學子深入了解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積極探索黃河流域村莊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當好黃河文化傳承的宣傳者、示范者和踐行者。2024年7月30日至8月5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挖掘黃河文化,助推產業發展”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黃賓、姜明慧老師的帶領下赴陜西潼關開展了豐富的調研活動。
追尋紅色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 關是一座城,城是一道關,潼關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是關中東大門,南依秦嶺,北扼黃河,站在岳瀆景區觀景臺上極目遠眺,黃河與秦嶺相望于此,孕育出這片鐘靈毓秀的紅色土地。漫步在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公園內,實踐團面對鮮紅黨旗莊嚴宣誓,踏上600米的“復興大道”,從“建黨篇”走到“新時代篇”,深刻領會黨的百年光輝歷程;走入年逾八旬的老黨員亢忠民家,實踐團認真聆聽亢爺爺的入黨初心與抗戰經歷,深深被其家國情懷所打動,深切感受到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之際,實踐團走入楊震廉政教育基地,通過觀看實物展示、歷史案例、碑林石刻等形式,仔細了解楊震的生平事跡,學習其清廉正直、恪勤竭忠的高尚品質。實踐團在黃河之畔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這是一次信仰的堅定,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公園莊嚴宣誓
采訪老黨員亢忠民
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探秘非遺瑰寶 傳承黃河文化 滔滔黃河水,滋潤萬物,衍生文明,誕生古老文化,潼關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深厚,有著豐富多彩的非遺瑰寶。走進潼關縣文化館非遺展廳,實踐團通過觸摸古戰船、背芯子、踩高蹺、魔妞舞等微觀模型親身感受潼關獨特的黃河文化底蘊和輝煌非遺成就;黃河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起源于黃河碼頭船工號子,行腔起伏跌宕,節奏靈活多變,實踐團觀看了潼關黃河老腔少兒傳承團的精彩表演,在對傳承團團長陳孝寬的采訪中,隊員們深刻感受到“讓傳統文化在娃娃心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初心和堅守;一壇壇醬菜,不僅是味蕾的記憶,更是潼關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實踐團走進萬盛園醬菜博物館全面了解醬菜的歷史淵源和制作工藝,在對非遺傳承人宋崗山的交流中,隊員們聆聽匠心故事,深切體會匠心傳承。
參觀潼關縣文化館非遺展廳
觀看非遺黃河老腔表演
參觀萬盛園醬菜博物館
深入產業園區 感受興農力量 小石榴,大產業,近年來,潼關縣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推動、示范帶動”方式,以發展軟籽石榴為重要支點,打造現代特色農業。走入裕興農業產業園,實踐團在園區負責人關佐的帶領下深入探訪繁茂的軟籽石榴園,細致觀察并學習了軟籽石榴的生長習性與高效種植方法,積極為種植的優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與策略;在金橋農業產業園內,實踐團在園區負責人王碩的帶領下參觀了產業園展廳、軟籽石榴基地及石榴盆景園藝展示中心,在座談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軟籽石榴產業的起源與輝煌,感受到產業振興帶來的希望與力量。從裕興農業產業園到金橋現代農業產業園,實踐團見證了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熱鬧非凡的潼關,黃河的壯闊與農業的興盛交相輝映,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參觀裕興農業產業園
參觀金橋農業產業園
深入軟籽石榴園學習種植技術
探索鄉村新貌 見證振興成效 地處潼關縣城北10公里的秦東鎮,充分挖掘黃河流域自然資源優勢及關、城、河一體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級重點鎮和省級重點示范鎮。實踐團在鎮長助理胡浩的帶領下走進秦東鎮人民政府,深切感受到科技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主題文化長廊、沙盤室和綜合指揮中心,無不展示著現代治理的智慧與效率;走進十里鋪村,實踐團通過翻看黨建工作資料了解基層黨建工作機制,深切領悟到黨建工作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在四知村和南劉村,實踐團穿越泥濘的鄉間小路,與村干部、村民們促膝長談,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顯著成效。在這里,隊員們感受到了鄉村的溫暖與希望,也更加堅定了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決心。
參觀秦東鎮人民政府
學習十里鋪村基層黨建工作
與村民促膝長談
探尋文旅融合 講好黃河故事 天下黃河十八灣,最美一灣在潼關。洛河、渭河、黃河三河在此處匯聚,潼關利用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走進潼關古城,一排排古建筑雕梁畫棟、飛檐疊嶂、構筑精美,站在城墻上,實踐團領略到“天下第一關”的雄偉氣勢,不禁為古人的智慧與勇氣所折服;走進潼關博物館,從古代的軍事重鎮,到現代的繁榮發展,潼關的歷史脈絡徐徐展開,實踐團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地理風貌和文化底蘊;站在黃河金三角旅游風景區,實踐團親眼目睹了黃河治理的顯著成效,感受到母親河磅礴的氣勢和無盡的魅力;在古渡口文化創意園內,實踐團走入商戶尋訪融文化、創意、實用、品質于一體的文創產品,探索黃河文化IP的品牌價值。在調研過程中,隊員們紛紛表示“文旅融合是講好黃河故事的有效路徑,我們要保護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在青春賽道上奮力奔跑,努力成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者”。
參觀潼關古城和黃河風景
發放問卷與商戶交談
為期一周的潼關之行,實踐團以學習教育為舟,非遺文化為帆,產業振興為舵,入村入戶為槳,感悟鄉村振興偉大成果,不僅是一次對黃河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與成長的歷練。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實踐團成員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實際行動助力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