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黃河之上,領略多彩白銀。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激勵廣大青年增強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7月28日至8月5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沿黃涉農高校學子觀“大河之治”甘肅分隊在白銀市進行了為期9天的實踐調研。
入戶調研察民情,村委座談韻和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為全面了解白銀市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產業發展等情況,團隊先后來到龍灣村、壩灘村等6個沿河村莊,與村干部圍繞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治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座談,并發揮農林學子專業優勢,就延緩果樹衰老、提高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使用率等建言獻策。通過入戶進田,團隊還與當地村民面對面交流,詳細掌握農戶生產、生活與收支等情況,積極宣傳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原來家里有些土地只能‘靠天吃飯’,但隨著電力提灌工程不斷建成完善,離河更遠、地勢更高的土地也變成了良田,大家伙都知道是黃河水哺育了我們,保護黃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茨灘村村民表示。
圖為團隊成員走進村民家中調研。王啟軒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壩灘村村干部合影。王啟軒攝
文化基因植心田,黃河故事鑄魂篇
歷史因黃河而悠長,白銀因黃河而燦爛,移步換景,隊員們去聆聽“黃河故事”。在黃河石林陳列館,團隊從黃河石林的地理形成過程、紅色文化傳承、民俗風情、治沙防沙歷程等方面多角度探索了當地厚重的黃河歷史文化;在靖遠縣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團隊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參觀學習了館內藏品,跟隨講解員了解了紅四方面軍在靖遠強渡黃河的革命故事,隊員們無不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所深深感動;在黃河平堡鋼索橋旁,通過聆聽平堡人民用“愚公精神”筑就“中國農民第一橋”的偉大事跡,隊員們深刻體會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迎難而上、敢為人先”的平堡建橋精神,堅定了為傳承黃河文化貢獻力量的決心。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中國農民第一橋”的建造事跡。王啟軒攝
綠色宣講情真切,環保種子播童年
黃河之畔,碧波蕩漾,兩岸風光旖旎如畫。團隊成員自發組織沿河而行,手持垃圾袋,細心撿拾散落岸邊的廢棄物,不僅用汗水守護這片自然之美,更以身作則,向周邊村民及過往游客傳遞了強烈的生態保護理念。團隊還在紅嘴村組織開展了“黃河文化潤童心”系列活動,用童話故事向小朋友們講述黃河的發源、流經與功能,用彩色畫筆教小朋友們記錄下母親河的美麗,在一聲聲集體的《黃河頌》中為小朋友心田種下保護黃河的種子。“這是黃河,我用的是綠色畫筆,希望黃河水是清的;這是村子后面的山,長著樹和草,樹上有毛毛蟲;這是人趕著羊走在回家的路上。”小朋友畫筆下《我心中的母親河》是一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圖為團隊成員開展生態保護宣講。王啟軒攝
實踐真知行致遠,青年逐夢志更堅。為期9天的實踐調研順利結束,實踐隊踏尋著黃河足跡,訪學于鐘靈之地,穿梭在村戶之間,求知于田間地頭,帶回了黃河的一段變遷,為村莊留下了別樣色彩。實踐隊隊員王啟軒同學表示:“作為一名農林學子,能夠學以致用與農戶交流果樹養護方法,我感到十分自豪,心中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更加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本次暑期實踐不是終點,青春的腳步永不停歇,實踐隊成員將不忘初心,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自覺倡導生態文明,爭當黃河保護治理的生力軍,為“讓黃河成為一條永遠造福中國人民的幸福河”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