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5日,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實踐團隊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侗寨開展“沿著習總書記的路線調研”三下鄉活動。三天時間里,隊員們循著習近平總書記2025年3月考察的足跡,深入村寨、走進農戶、探訪產業基地,在實地調研中感悟民族文化傳承的深厚底蘊,在交流互動中探尋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用青春視角記錄侗寨發展的生動圖景。
7月13日,調研隊一行抵達肇興侗寨。青山環抱間,錯落有致的侗族吊腳樓依山而建,青石板路蜿蜒伸展,鼓樓、花橋等標志性建筑點綴其間,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上午9時,隊員們首先來到肇興村村委會,與陸書記等村干部展開座談。
“總書記今年三月來考察時,反復叮囑我們要‘保護好民族文化,守住民族的根與魂’。”陸書記手持總書記考察時的照片,向隊員們介紹道,“肇興侗寨有800多年歷史,全村1100多戶5000余人,都是侗族。這些年靠著文旅融合,日子越過越紅火,但也面臨著傳統與現代如何平衡的難題。”座談會上,村干部們詳細講述了村寨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成為“中國最美鄉村古鎮”的蛻變歷程,重點分析了當前在文化傳承、旅游開發、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挑戰。
午后的陽光穿過侗寨的杉樹林,調研隊沿著總書記考察時的路線,走進肇興侗寨核心區。在侗文化博物館,隊員們通過實物展品和影像資料,系統了解了侗族的遷徙歷史、“合款”制度等獨特文化。一件件精美的侗錦服飾不僅彰顯著侗族悠久的文化脈絡,同時也印刻著侗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正如總書記所言:“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這些服飾上的紋樣,正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當天晚上在侗族文化表演廣場,團隊欣賞了一場引人入勝的侗族文化表演。熱火沖天的篝火儀式振奮人心、悅耳動聽的侗族大歌余音繞梁、婀娜多姿的侗族舞蹈悅目賞心。隨著蘆笙響起,身著盛裝的村民們圍成圓圈翩翩起舞,隊員們也加入其中,跟著節奏踏步、擺手。“以前只有過節才跳,現在天天有表演,既傳承了文化,又能掙錢。”帶領跳舞的劉阿姨說,這幾年參與傳統節慶的村民越來越多,游客也翻了幾番,“去年侗年,一天就來了上萬游客”。表演是文化的載體,一個個獨具民族特色的節目,展現著侗族文化的傳承,也流露著優秀傳統文化在華夏沃土的勃勃生氣。
團隊與表演團隊的合照
7月14日,調研活動轉向對村民生活的深度探訪。上午8時,團隊懷揣著疑問與好奇,走進村民家中、聚集鼓樓廣場,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村民展開面對面交流。
在鼓樓廣場團隊采訪了當地老人吳奶奶,面對我們提出的問題吳奶奶笑著說,“現在政策好啊,村里搞旅游,我孫子開了家農家樂,每個月能掙好幾千,不用再外出打工了。”當被問及是否教晚輩唱侗族大歌時,吳奶奶立刻哼唱起來:“吃飯時、乘涼時都教,孩子們也愿意學、喜歡唱,現在孫子能唱好幾首呢!”當團隊問道新老建筑之間的差別時,奶奶說:“新修的房子有衛生間、廚房,住著方便,比原先的木頭房子跟價安全放心,但老房子的木頭香味是獨一份的。村里現在規定新建筑必須保留侗族風格,既舒服又有味道,游客也愛來。”針對留守老人兒童的問題,村民們普遍希望能有更多醫療和教育資源下沉,“要是村里有專門的課后輔導點,孩子們就不用跑到鎮上去了。”
團隊對當地人的采訪
下午,團隊參觀了當地的蠟染工坊,一幅幅融合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的作品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負責人吳叔叔介紹到:"蠟染要經過畫蠟、染色、脫蠟等十多道工序,一件中等相對復雜的作品一般要用數天的時間完成。以前只做些桌布、頭巾自己用,現在做成文創產品賣給游客,游客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可以掙到錢,這也是一種共贏。",在談到蠟染手藝的傳承問題時,吳叔叔說:“現在從小學開始學校就有開設相關的課程,教孩子們這些手藝,孩子們覺得有趣,積極性很高?,F在村子里的年輕人很少出去闖蕩了,侗寨就是我們的避風港,這里的生活節奏輕松,沒有外面的壓力大,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
7月15日,調研重點轉向基層治理與文化體驗。上午9時,隊員們來到肇興村第一黨支部辦公點,與支部委員們深入交流基層黨建工作。“我們創新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把黨員分到各個產業鏈上。”支部書記介紹,全村56名黨員分別聯系樂器制作、民宿經營等不同領域,在矛盾調解、政策宣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隊員們還走訪了村民活動中心,看到墻上貼著“寨老議事會”“環保監督隊”等組織的名單。“這些都是我們的自治法寶。”村干部解釋道,通過“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村里成功解決了垃圾分類、游客管理等難題。在談及如何解決村民矛盾時,陸書記說:“咱們設立了“寨老調解室”,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和黨員組成調解小組進行人民調解,結合侗族“款約”習慣法化解糾紛。去年成功調解的12起矛盾中,90%達成和解。“。
下午,隊員們參觀了堂安梯田,考察生態農業發展情況。在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農戶們正在田間勞作。“我們的大米不打農藥,游客可以自己來收割,一斤能賣20塊。”種植戶王大哥說,這種“體驗式農業”很受歡迎,總書記考察時也肯定了這種“生態+旅游”的模式。隊員們還了解到,當地正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在調研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到,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當地成立了"生態農業合作社",統一組織農戶種植有機水稻、茶葉等作物,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總書記考察時強調'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我們這就是按總書記說的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2024年合作社帶動56戶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達1.2萬元,"以前村民覺得'不用化肥長不好',現在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都愿意跟著干了。"
團隊參觀堂安梯田
活動最后,團隊收到了來自肇興鎮初級中學的感謝信。此次三下鄉活動,隊員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不僅看到了肇興侗寨在民族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實踐,更深刻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論述的現實意義。肇興侗寨以文化為魂,以黨建維引領,探索出一條民族團結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新路徑,本次事件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既要現代化,也要留住鄉愁。侗寨的鼓樓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我們青年學子也應像鼓樓的柱子一樣,扎根大地,為鄉村振興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