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上王故事,傳上王文化 ———上王村黨支部委員王哲專訪一、受訪人基本資料訪談對象:上王村黨支部委員王哲
訪談時間:2025年7月22日下午
訪談地點:西安市長安區上王村
訪談方式:當面訪談
訪談人:澧泉秦曦社會實踐團
二、訪談目的為了深入探究年輕干部團隊是如何以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打造藝術村的思路起源與推進路徑。澧泉秦曦實踐小隊希望進一步了解其如何立足本地資源、規避同質化競爭,以及其在業態豐富、品牌打造、村民參與等方面的具體舉措,和應對新老村民理念差異、資源對接等問題的策略,總結以黨建為引領、三產融合為方向的發展經驗。同時,在探尋鄉村振興中政府、媒體、市場效應的協同機制過程中,為其他村落推進振興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實踐參考,明晰文化賦能鄉村的落地邏輯與關鍵要素。
三、訪談提要總結本次訪談呈現了一條以“文化藝術”為引擎、以“閑置資產”為載體的鄉村振興路徑。換屆后的年輕班子圍繞“錯位競爭”理念,經三個月實地調研,鎖定“文化振興”切入口,避開周邊已成規模的農家樂與小吃街模式。項目啟動階段,村民疑慮較大,團隊通過“回租閑置院落—統一改造—全額返租”機制,將農戶房租由年均六千余元提升至兩萬元,并優先向本村村民提供施工、運營崗位,輔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化解抵觸情緒。業態層面,30余處院落已引入40余家商戶,實行“一店一故事”差異化布局,涵蓋咖啡、民宿、雕塑、手作等多元形態;品牌層面,與西安7所高校共建“鄉藝駐地計劃”,孵化“黃小梁”“黃黃良良IP,借助抖音、央視等媒體矩陣實現持續曝光。2023年,政府800萬元專項資金完成道路、污水、電網、監控等基礎設施整體升級,為后續“夜游經濟”奠定基礎。產業路徑上,團隊采取“三產引流—二產加工—一產種養”逆向模式:以文化創意街區聚集人流,再延伸至有機蔬菜加工、禮盒銷售及“一畝田”認領種植,形成閉環收益。經驗表明,“政府政策支持+媒體聲量放大+市場機制落地”三位一體,是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四、訪談主要內容秦曦:您好,我們是北京科技大學澧泉秦曦實踐團,想向您了解一些咱們村的實際情況,聽說現在很多鄉村都在走這個文化藝術賦能,咱們村也不例外,我們想問一下咱們村委會是如何決定將上王村的發展重心集中到文化藝術方面的呢?
王哲:好的,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找我聯系。對于這個問題,首先你想一下,我們也算是年輕干部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村干部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一點兒,咱們街道辦包括區長組織部這一塊。然后是換屆的時候,政府要求干部年輕化干部業計劃,首先一個思維,包括理念,各方面能跟社會的市場一定的接軌。我們也是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然后去圍繞著咱們村的這個現有的資源,然后做了一些改變。餐飲這一塊,袁家村大家都知道吧?袁家村是以飲食文化為主導的產業模式。我覺得他們是以飲食為核心的,我們其實也考慮過,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有五大振興,大家應該都清楚,就是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這五個方面。在這五大振興中,結合我們村現有的資源和現狀,我們之所以選擇以文化為切入口,是建立在黨建引領的基礎上。大家都知道,現在咱們的黨組織、村支部是村里各項工作的最基層力量,所以我們秉持著“黨建引領、文化助力”的思路來推進工作,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從形成差異化競爭的角度考慮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不想和其他村子形成同質化競爭。就像袁家村以飲食文化為主導,打造了小吃一條街,如果我們村也走同樣的路,就會陷入重復布局。所以我們村選擇以文化為主導,就是想打造一個有特色的文化產業聚集點。同時,和袁家村一樣,我們也會不斷拓展產業布局,最終實現整合運營的目標。而這一切的最終落腳點是什么呢?是一二三產融合,也就是農文旅融合的思路,圍繞這個思路來發展我們村的特色產業,這就是我們選擇從文化板塊切入的原因。
秦曦:好的,我們大概了解了。那請問您在業態豐富、品牌打造以及村民參與度這三個方面,針對咱們村目前有哪些未來規劃,還有正在推進的工作呢?
王哲:在業態打造方面,我們村現在規劃了大概30多個業態,目前已經入駐的商戶有40多家,而且每個業態都不一樣。過去推行“一村一品”的大政策,大家應該都知道,而我們現在搞的是“一店一故事”——給每個店塑造一個獨特的故事,這樣既能避免思路枯竭,又能讓各個店鋪形成特色反差,避免業態同質化。比如目前我們已經有咖啡、民宿、陶瓷雕塑、手工編制、展覽、雕塑、陶藝等業態,還有手作、花藝等。等這個街區因為這些業態有了人氣、達到引流效果后,我們就能在發展過程中實現產業價值的變現,再以此為基礎拓展產業,效果可能會更好,這就是我們在業態打造上的思路。
秦曦:那種類確實足夠多樣化了。
王哲:當然了,這么多業態入駐后,對我們產業的發展能起到支撐作用,正是因為有了產業支撐,后續發展才更有底氣。
秦曦:嗯嗯,明白。那品牌打造方面呢?
王哲:品牌打造上,你們現在能看到墻上的“黃小粱”“花花梁梁”這些IP形象,這些都屬于我們的品牌。我們也在不斷和各大高校合作。為什么合作?因為我們想通過合作塑造村子的IP和品牌,只有這樣,才能面向市場推出我們的產品——不管是農產品還是文創產品,從多個維度打開市場,這對我們后續的經濟發展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我們和西安的高校合作,也是因為這一點。比如我們打造的“花雅治愈”“黃粱慢生活”“花閑時光”等概念,其實都是從挖掘情緒價值入手,突出我們村的特色。在把這些亮點推向市場的同時,也能給消費者帶來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體驗,這樣做市場推廣,效果會更好,這就是我們在品牌打造上的想法。
秦曦:嗯,這樣的方式的確能夠吸引到很多的人。
秦曦:還有您提到的村民參與度方面呢?
王哲:在村民參與度這一塊,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讓大家深度參與。大家也知道,村里的村民文化層次相對較低,不像咱們這兒,北京科技大學可是很厲害的學校,村民接觸到的文化層面有限。而且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了,留下來的以老年人為主。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給村民謀生計,比如項目施工、崗位就業等,基本都優先面向本村村民,讓大家能深度參與進來。
第二個方面,我們通過舉辦藝術節慶等活動,把新入駐的人稱為“新村民”,原來的村民稱為“老村民”,倡導“新老村民共榮共生”的理念。從生活空間、思想理念、文化認知等多個維度,推動新老村民融合,最終的目標是讓新老村民能像一家人一樣,在思想、理念等方面找到契合點,形成默契。
另外,我們把村里的院子打造好后,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做這些事的目的,說到底是讓老百姓能賺到錢。如果老百姓賺不到錢,那所有的工作都可能白費。我們村原來的院子基本都是閑置的,就算有極少數租出去的,一年房租也就六七千塊錢,非常低。但我們做了這個項目后,把村民的院子收回來再統一出租,中間不賺差價,全部租金都給到老百姓。現在一年下來,每戶村民能拿到2萬塊錢,這比原來翻了一倍還多。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嘗到了甜頭,所以你剛才問有沒有人反對,其實一開始是有的。因為我們村原來的基礎比較差,產業支撐非常薄弱,村里也沒什么特色產業。但我們做了這些事后,剛開始老百姓覺得搞文化藝術街區太“高大上”,不切實際,是空談。但現在隨著村子慢慢有了變化,大家也看到了希望。現在我們推進工作,還有街道辦各級領導的支持。去年給我們村投了800多萬專項資金,用于綠化、道路硬化、污水管網改造、高壓線路改造、亮化工程、道路監控全覆蓋等,整體提升了村子的基礎設施。今年我們還在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可能還會有一部分資金下來,對村子進行二次提升改造。
按照我們目前的思路,下一步打算以街區為基礎發展夜游項目,這個街區我們叫“文化創意街區”。等街區通過引流積累了人氣,我們再逐步開發一、二期項目。
現在我們也和西安的科技大學等本地高校對接,他們有相關技術和專業老師,能給我們做技術指導。有了技術指導后,我們會帶著村民從農業入手,把農副產品做好,涉及種植、養殖,還有農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等環節。這些工作由村集體牽頭來做,好處一是能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二是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進來,這樣大家每天都能分到錢。作為村干部,推進這些工作其實也有壓力,因為村民可能會擔心土地入股后賺不到錢,但我們會盡力做好溝通。
目前我們的思路是,給村民設定一個保底分紅,比如原來土地對外出租一年能拿2000塊,我們就保證入股后最低每年也能拿到2000塊。這樣村民才會義無反顧地支持和配合我們,之前提到的反對聲音也能慢慢化解,阻力小了,工作才能往前推進。
秦曦:我想再問一下,咱們這個藝術創意街區,可能村里內部對文化消費的認知還比較低,那在對外挖掘和對接藝術人才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是不是需要通過一些平臺來推進呢?
王哲:我們村干部一直在主動出去對接,剛開始街區基礎比較差,很多人不愿意入駐,因為周邊像暴峪村,靠著秦嶺山腳,環境很好;上王村的農家樂、民宿也有優勢。我們村屬于城鄉結合部,位置比較尷尬。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想辦法挖掘自身優勢和產業特色,突出差異化,以此吸引藝術人才。
首先,我們團隊思維很活躍,大家都積極作為,理念也比較超前。就像大學生們可能知道雷軍說過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我們在不斷創新的同時,也會順著這個思路推進工作。
另外,我是做企業出身的,大家可能知道長安區的極兔快遞,我是長安區這邊的代理,所以在企業管理方面有一些經驗。我把企業管理的理念慢慢引入到鄉村治理中,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優勢。
我們團隊能走到今天,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中央農廣校今年7月份就來我們村做了專訪和直播,規模很大,還帶了北京的媒體過來,專門報道我們這個項目。另外,陜西省各級媒體也一直很關心支持我們,有了這些支持,工作推進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
秦曦:把咱們村打造成文化藝術村,這一路過來,最關鍵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對其他村推進鄉村振興有什么建議嗎?
王哲: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是理念和意識的轉變。具體來說,我們主要發揮了三個效應。第一個是發揮政府效應。為什么呢?因為鄉村振興是國家的大戰略,我們做鄉村工作,首先要緊跟國家政策方向,這樣才能得到更多支持和關注,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
第二個是發揮媒體效應。媒體效應有幾個核心點:一是通過媒體宣傳,包括自媒體引流、主流媒體報道,還有像你們今天過來采訪,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村,這是讓村子走向市場的重要途徑。
現在自媒體很發達,大家都知道,注冊個賬號就能直播、發內容,成本很低。我們不斷發揮媒體效應,一方面是讓更多行業內的人知道我們華安新村,吸引他們過來參與;另一方面是讓華安新村被更多人了解,打響品牌,這樣推廣效果會更好。
第三個是發揮市場效應,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剛才說先以街區引流,這個街區叫文化創意街區,等有了人氣,再逐步拓展一產、二產。一般鄉村發展是先一產、再二產、后三產,我們是倒過來,先做三產(文旅),再拓展二產(加工)、一產(種植養殖)。為什么倒著來?因為我們沒什么基礎,面向市場必須先有流量,有了流量才能帶動產業。等整個產業布局落地后,發揮市場效應的核心就是讓群眾賺錢——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收入也提高了,鄉村振興才算真正落地,不然都是空談,我們就是按這個思路來的。
秦曦:您說現在搭建的這個文化創意街區,對華南新村來說是個新事物,那相較于之前村民的生活習慣和村子的整體風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規劃?
王哲:我覺得主要是解決一個“沖突”問題,就是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間的理念隔閡,但其實也不算大問題。說實話,老百姓的想法很單純,只要你能給村子帶來變化,讓日子越過越好,他們肯定會支持的。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不斷讓老村民參與進來,通過前面說的那些方式,讓新老村民的理念、認知慢慢融合。比如多搞些藝術節慶活動,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這樣就能凝聚共識、增進融合。另外,大家可能擔心老百姓接受不了新活動,其實現在各級政府都在搞培訓,比如策劃培訓、合作培訓等,我們也經常組織。下學期人社局會在我們村搞一場直播培訓,我們就是想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哪怕是老年人,多參與、多互動,慢慢就能融合起來,這樣后續發展的阻力也會小很多。
秦曦:您剛才說發展思路是從三產到二產再到一產逆向推進,二產廣義上是工業領域,咱們村在二產方面有什么規劃呢?
王哲:未來在二產方面,我們會結合村子實際來布局。一產、二產、三產都是廣義的概念,對我們村來說,不可能搞全產業鏈的工業,只能因地制宜,利用現有資源做布局。比如一產搞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二產就做有機蔬菜的包裝、銷售,這就是一個過渡。我們的目標是找到村子的特色,把二產做起來,打出品牌,讓產品走向市場。就像我們搞文化創意街區,也是因為找到了村子適合的切入點才落地的,只能這樣一步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