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布染丹青,巧手生花”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南京市江寧區鶴嶺社區暑托班,開展扎染體驗活動。此次活動以創新形式搭建非遺與青少年互動橋梁,旨在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中,感受千年扎染技藝魅力,同時助力非遺文化在青少年群體落地生根。“布染丹青,巧手生花”團隊與30余名暑托班兒童一起,開啟一場非遺傳承實踐之旅。
籌備階段:精細籌備夯實基礎 團隊提前與鶴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對接,明確“扎染非遺進社區,童趣巧手繪傳承”活動主題。團隊負責人牽頭梳理扎染發展脈絡,譚婧、史葉紅據此制作適合兒童認知的圖文PPT,設計“扎染用什么植物做染料”“藍白色花紋寓意”等趣味問答?;顒忧耙蝗眨蓡T模擬演練扎染全流程,試做“太陽花”“方格紋”等基礎紋樣超6種,制定問題應急預案,為扎染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活動開展階段:巧手實踐綻放創意
圖1:團隊成員進行PPT講解嚴軍供圖
活動現場,30余名兒童坐姿端正、眼神期待。依托前期準備的PPT,龐冉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講解扎染歷史淵源、工藝特點及現代創新,從“古人如何給布料染色”,到染料暈染“魔法變變變”原理。結合動畫演示,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們展示扎染過程,配合藍白扎染連衣裙等作品展示,快速讓孩子們理解扎染的原理。在問答環節,團隊成員拋出問題后,孩子們踴躍舉手,答對的可以獲得小貼紙獎勵,現場氛圍十分熱烈,也使孩子們對扎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講解結束后,團隊成員號召孩子們積極投入親身實踐,其間也不斷巡視,進行分工指導:劉文姝俯身示范,從布料對折成正方形,再對角折三角形,耐心展示不同折法對應花紋;劉睿揚聚焦捆扎,演示“左手按住布料中心,右手旋轉成陀螺狀再用橡皮筋固定”技巧,強調“捆得越緊,白色花紋越清晰”。
圖2:團隊成員指導孩子們創作嚴軍供圖
孩子們迅速投入創作,創意迸發:有的將布團成球狀,期待隨機暈染驚喜;有的反復折疊,想做成對稱幾何紋;還有的用雪糕棍輔助固定,嘗試特殊紋理。染料暈染時,藍白漸變色在白布蔓延,孩子們屏息觀察、不時驚嘆。近一小時后,星點紋手帕、波浪紋圍巾、夜空紋布袋等作品誕生。孩子們舉起作品相互展示,笑容與藍白花紋相映,每一份作品都代表著獨一無二的記憶。團隊成員用相機記錄,定格傳統工藝與童心碰撞瞬間。
圖3:孩子們的最終作品展示嚴軍供圖
活動反響與展望:播撒種子延續傳承 暑托班教師與社區負責人均充分肯定活動價值,認為該活動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讓非遺文化扎根童心。團隊成員表示,實踐讓他們更深刻理解了非遺傳承的意義。未來,團隊計劃將活動升級為“非遺課堂系列”,開發分齡課程,通過作品展覽擴大影響,讓扎染技藝在新時代持續煥發生機。
圖4:“布染丹青,巧手生花”團隊與暑托班孩子們合影嚴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