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在實踐大課堂解碼滁城發展密碼
七月滁州,暑氣與生機交織,一場別開生面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在這片熱土上展開。滁州學院地信學院赴亭城文化體育生態產業賦能實踐小分隊走進博物館、奧體中心、明湖公園、施集鎮茶場及瑯琊山景區,通過文物研學、生態監測、產業調研、文旅觀察等多元形式,在實踐中觸摸城市文脈,探尋發展路徑,用青春視角解碼滁州的歷史傳承與時代新篇。
博物館里的歷史對話:從文物光澤到紅色記憶
實踐隊首站走進滁州市博物館。展柜光影間,千年時光觸手可及:宋代青白釉瓷瓶線條婉轉、釉色瑩潤,旁側瓷爐紋飾精巧,盡顯當時市井雅致;唐代銅鏡覆著青灰銹跡,卻難掩華貴,似在訴說盛唐工藝氣度與生活煙火;東漢畫像磚圖案古樸,車馬出行、農桑日常等場景鮮活,鋪展漢代風貌。從唐鏡、漢磚到宋瓷,文物如時光信使。小隊后續據此編寫《文物檔案卡》,里面映射滁州歷史脈絡,致力于讓觀眾讀懂家鄉文化密碼。
紅色展區內,磨損的軍用箱、老舊手電筒、粗糙草鞋等文物靜靜陳列,仿佛訴說往昔烽火歲月。玻璃后的黑白照片里,革命志士面容堅毅;文字展板記錄著戰火中文化教育衛生建設的堅守。巨幅油畫《勝利》前,戰士舉旗佇立的場景被定格,蒸汽火車濃煙與紅旗交織盡顯勝利榮光。后續小隊編寫《紅色記憶精選》,其中文物與史料拼湊出滁州革命史詩,致力于讓人們讀懂先輩信仰之力,更懂珍惜當下山河安寧。
奧體中心的活力答卷:從經濟帶動到惠民實效
離開承載歷史記憶的博物館,實踐隊來到充滿活力的奧體中心,探尋城市發展的另一種面貌。奧體中心的清晨充滿動感,隊員們在這里展開“體育+民生”的觀察調研。在周邊商圈走訪中,小吃街店主展示的記賬本:“奧體建成后,周末流水從300元漲到1200元,顧客常常把店擠滿”。快捷酒店前臺數據顯示,因奧體活動帶動,周末入住率從60%升至85%。在館區內走訪,門口的保安大爺以自己的視角向我們闡述了奧體中心建成后的發展變遷。這些采訪所得為后續編寫《奧體中心的消費帶動效益》報告提供幫助。
場館內,運營方提供的2024年免費開放數據更顯民生溫度:全年免費開放1820小時,每周35小時向市民開放,乒乓球、廣場舞、健步走成為最熱門項目。隊員們目睹退休老人打太極的舒展、少年籃球場上的歡呼。這些惠民工程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也為后續編寫《奧體中心惠民成效簡表》提供素材,清晰勾勒出體育場館從“賽事地標”到“民生樂園”的轉變。
明湖濕地的生態答卷:從水質變化到鳥群翩躚
明湖公園的濕地棧道上,隊員們化身“生態觀察員”,手持pH試紙與透明度測量儀開展監測。數據顯示,當前水質pH值7.2,較前年的7.5更接近中性,透明度從65厘米提升至78厘米。“退堤成湖工程拆除了水泥防洪堤,自然濕地讓水體自凈能力顯著提升”,管理處工作人員展示的工程前后對比圖,讓隊員們直觀感受生態修復的力量。
觀鳥臺旁,隊員們屏息記錄:白鷺群飛掠過水面,斑嘴鴨在蘆葦間游弋,黑水雞的紅頂在綠浪中閃現。一小時觀測收獲三種鳥類記錄,隊員們興奮地填寫《明湖鳥類觀察記錄表》。對部分游客的訪談顯示,大多數游客能準確說出明湖“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城市綠肺”成為市民對這片濕地的共同認知,調研成果匯集成《游客認知調研簡報》,為生態保護提供了鮮活注腳。
茶場與景區的發展答卷:從茶園清香到文旅融合
施集鎮茶場的殺青機轟鳴中飄著茶香,隊員們見證了茶葉機械化生產的高效。茶農趙大叔操作電動采茶機的身影格外忙碌:“以前手工采茶日收20斤,現在機器助力能采50斤,年收入從2.3萬元漲到6.5萬元”。管理員提供的臺賬顯示,當地春茶產量從2019年120噸增至2024年180噸,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電商渠道占比達三成。這些數據與訪談后續匯編成《施集鎮茶葉產業的發展》報告,解碼傳統農業的現代化轉型。
瑯琊山景區內,醉翁亭前的《醉翁亭記》碑刻引來隊員駐足,寶宋齋內蘇軾手書真跡讓大家沉浸式感受“與民同樂”的文化魅力。景區管理員透露,2024年文旅收入同比增長23%,“醉翁亭研學游”接待量超15萬人次,后續將打造沉浸式體驗館。周邊民宿老板的話印證了文旅帶動效應:“研學團讓全年生意不斷檔,文創產品年增收4萬多元”,后續隊員們據此完成《瑯琊山景區文娛產業的發展》報告,以展現文旅融合的經濟活力。
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用腳步丈量滁州大地,用筆墨記錄發展故事。從歷史文脈的傳承到生態保護的實踐,從產業升級的探索到民生福祉的提升,實踐隊在行走中深化了對“知行合一”的理解。三下鄉不是簡單的走訪,而是讓我們在田間地頭、場館社區里讀懂真實的中國。這份滿載收獲的實踐答卷,既是學子們成長的印記,更是青年群體服務地方發展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