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訊(2025年7月31日)為響應廣東省“研習南粵”2025年大學生暑期教育實踐活動號召,佛山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粵風研習隊以足尖丈量文脈,以熱忱對話古今。團隊深入廣州荔灣區永慶坊、潮州古城廣濟樓與廣濟橋、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等文化腹地,在僑批文物館的泛黃紙頁與開埠陳列館的歲月回響中,開啟了一場探尋嶺南文化基因密碼的深度實踐。
永慶坊:牌坊啟幕粵韻長,月橋流光寫新章 青石巷口,"永慶坊"牌坊以精雕磚刻揭開文化序章。實踐團駐足仰觀,嶺南傳統的滿洲窗紋與灰塑脊飾在牌坊飛檐間流轉,瞬間將人引入時空長廊。


移步粵劇藝術博物館,核心展區的紅船戲臺模型還原了"水上粵劇"的黃金時代。柚木雕刻的船舷、可拆卸的蝶形戲臺,生動復現清代戲班沿珠三角水域巡演的盛景。團隊成員通過交互式音頻裝置,聆聽到不同形式所展現的專腔,體會粵劇文化的奧妙。


夜色為宣,韓江潑墨。當團隊行至網紅地標"月亮橋",石拱與水影交融成一輪澄明玉環。現代光學技術點染出"天上月落人間河"的奇景,粼粼波光中倒映著粵博的鑊耳輪廓與牌坊的巍然剪影。
潮州雙璧:廣濟樓榫卯乾坤,廣濟橋浮梁通古今 晨光中的廣濟樓巍然矗立,三層歇山頂琉璃瓦流淌著宋明風華。實踐團成員化身“建筑偵探”,細察梁柱間燕尾榫、粽角榫的精妙組合,驚嘆于古人僅憑“無釘之技”筑就22米雄關。樓內陳列的明代城磚與清代楹聯,無聲串聯起從南宋“鎮南樓”到今日地標的演變長卷。

一橋之隔,被譽為“世界最早啟閉式橋梁”的廣濟橋橫臥韓江。團隊穿行于24座亭臺樓閣間展開“微觀考古”:凌霄亭“蟹簍紋”金漆木雕滿載海絲印記,得月樓潮劇臉譜窗欞暗藏藝術密碼。

夜賞燈光秀,古橋在光影中新生,這是“守正創新”的最佳注腳。廣濟橋通過“日觀景、夜賞燈、周演劇、月非遺”的活化模式,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帶動周邊非遺產業增長30%的亮眼數據。
汕頭開埠區:騎樓廊柱銘商埠,尺素千帆載僑情 踏入小公園開埠區環形放射狀街區,中山紀念亭如時空樞紐矗立中央。巴洛克山花與潮州金漆木雕在騎樓立面上碰撞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史詩,實踐團穿行于“下店上宅、前廊后市”的廊柱間,解碼其兼防臺風與促商貿的雙重智慧:“這些拱券連廊既是風雨屏障,更是百年前‘樓宇即貨架’的商業創新。”


僑批文物館內,泛黃紙頁上的“銀信合一”承載著游子萬金家書。開埠文化陳列館的史料揭示,這座“百載商埠”曾是粵東通聯世界的樞紐。

開埠文化陳列館則用航運圖與老照片還原“百載商埠”的崢嶸。1860年通商條約文本、潮海關票據、僑商捐贈的救國公債憑證,串聯起汕頭作為粵東通聯世界的貿易命脈。

穿行于南粵大地的褶皺,青年學子以實踐為筆,在百年騎樓的磚縫間,在跨江古橋的榫卯里,在僑批館的墨痕深處,描摹出嶺南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圖譜:海納百川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銳氣、守正創新的智慧。當永慶坊的粵韻在月橋波光中流淌,廣濟樓的榫卯與僑批館的墨痕共振,歷史不再塵封于展柜,而化作青年腳下延伸的道路。嶺南文脈的密碼,正在每一次對騎樓磚紋的觸摸、對古橋榫眼的凝視、對批信字句的解讀中,完成向未來的傳遞。(通訊員林先崇,陳藝琳,陳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