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蔡爽 劉士榕 馬睿雅)在黨的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烏撒千韻尋跡隊”中華文脈傳承團赴威寧開展了為期七天的“三下鄉”文化傳承活動。此次活動緊扣基層所需,踐行文化惠民政策,涵蓋綠色文化、紅色文化、薪火文化、非遺文化及民族文化五大板塊,既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豐富群眾生活,更以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為核心,助力威寧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讓傳統文化在振興實踐中綻放光彩。
綠染威寧,生態鑄魂: 黨中央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將其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所在。傳承團首站聚焦綠色文化的實踐與傳播,深入探訪當地生態產業基地,見證綠色文化如何扎根鄉土、賦能發展。
高山云峰種養合作社以綠色循環為核心:用當地玉米秸稈、酒廠酒糟及自種鮮草喂養500頭西門塔爾牛,帶動300余名村民增收;處理后的牛糞作為天然肥料,供應周邊菌菇基地與農田,形成“種養互促”的生態閉環,讓綠色理念融入產業全鏈條。
300余畝平菇種植基地則依托威寧自然稟賦,以生態種植為導向,從采摘到儲運的全流程限時管控,既保障菌菇鮮度,又減少資源損耗,讓“綠色產出”對接“綠色消費”,成為綠色文化落地生根的真實寫照。
紅脈傳承,守護同行: 傳承團探訪功臣村,在“功臣寨榮譽室”了解到該村23位參軍者的事跡,體會到代代相傳的報國傳統與愛國精神。村中“光榮之家”牌匾、國防教育壁畫彰顯著崇軍風尚。退役軍人姬敬松分享了軍旅感悟,其退役后創辦酒廠帶動村民致富的經歷,展現了新時代退役軍人的擔當;潘主任也回憶起童年時軍人故事對自己從軍志向的影響。
隊員們也赴威寧縣沙河邊烈士陵園,敬獻白菊、鞠躬致敬,聆聽老黨員講述解放戰役時期先烈事跡,讓大家深切感悟先烈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此外,團隊同步開展衛生宣傳活動,將紅色精神中的責任擔當融入日常守護,讓“精神傳承”與“健康護航”并行,讓紅色血脈在關愛與堅守中永葆活力。
圖為團隊探訪功臣村。袁瑾供圖。
育夢傳薪,點亮希望: 傳承團踐行“烏撒千韻,為愛添彩”理念,為貴州省威寧縣雙龍鎮雙龍小學的兒童帶來了豐富多元的成長體驗。隊員們帶領孩子們動手制作簡易VR設備,在“VR烏撒探秘”中沉浸式感受科技的奇妙;教唱《我愛你中國》時,清澈童聲里滿是純真的愛國情懷,讓家國種子悄然扎根。安全課程中,衛生課演示規范習慣、防溺水教育傳授避險知識、未成年人保護課堂引導勇敢自護,全方位筑牢成長防線。文化與趣味課堂更添活力:書法課上墨香浸潤漢字之美,“納冰曰妙”活動探尋古人智慧,“詞語拼拼樂”與“擊鼓傳花”游戲讓學習滿是歡笑。團隊以青春力量,書寫著“用愛陪伴成長”的溫暖篇章。
圖為實踐隊帶領孩子制作與體驗簡易VR。袁瑾供圖。
守護非遺,匠心賡續: 傳承團深入威寧探尋烏撒烤茶、蕎酥及扎染蠟染三項非遺,不僅是對技藝的記錄,更是對文化根脈的觸摸。烏撒烤茶的陶罐里,藏著高原黏土與千年火塘的對話,“八步茶法”的每一步都是彝鄉兒女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威寧蕎酥的酥香中,凝結著山民對苦蕎的珍視,從單一糕點到多樣蕎品,是生活賦予食材的無限可能;扎染蠟染的靛藍色里,沉淀著民族圖騰的密碼,指尖的捆扎與運刀,是對祖先審美最生動的延續。

圖為專業老師帶領實踐隊親手制作藍染作品。袁瑾供圖。
民族之橋,文化同心: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隊員們與威寧縣彝族、回族、苗族同胞及文化學者齊聚威寧縣民族文化中心,開展民族文化交流研討會。活動以彝族歌曲開場,互動游戲拉近距離。研討中,主持人介紹了當地民族聚居特點、文化交融案例及文旅地標與特色習俗,展現多民族共生圖景。
交流尾聲,全體人員共同唱響《畢節啊畢節》,嘹亮歌聲中,“文化是民族的根,交流是融合的橋”的共識愈發清晰。此次活動不僅讓傳承團隊員深切感受到威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力,更以實際行動推動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互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了青春力量。
圖為主持人給實踐團隊介紹當地少數民族聚居情況。袁瑾供圖。
看生態基地的循環智慧,方知綠色發展是可觸的實踐;聽功臣村故事、祭烈士陵園,才懂紅色基因是激蕩胸懷的力量;陪孩子用VR看世界、習書法,更悟教育為民是用青春點亮童年;親手烤茶、染布,便曉非遺匠心是“守正創新”的生動注腳;與彝回苗同胞共話文化、同唱鄉音,才深切體會民族交融是鑄牢共同體意識的鮮活紐帶。
七天的“三下鄉”之旅雖已落幕,卻在威寧的土地上刻下了青春與文脈交織的深深印記。傳承團的實踐印證:青年成長在泥土里,文脈傳承在踐行中。當更多青年帶著這份認知扎根基層,傳統文化必將在青春接力中煥發持久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的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