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大全-国产精品视频第二区第二页-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gg高清影视-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啪啪

三下鄉網,三下鄉指定投稿平臺
網站首頁三下鄉活動三下鄉報告三下鄉總結三下鄉心得
三下鄉網 > 三下鄉報告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鄉|從紅色足跡到田間課堂

    時間:2025-08-06     閱讀:
    來源:張雪鵬 莫先志 黃冠程
  (通訊員:張雪鵬 莫先志 黃冠程)從革命舊址的紅色足跡到鄉村振興的田間課堂,這個夏天,一支支大學生“三下鄉”實踐團隊奔赴鄉村,用腳步丈量熱土,以行動傳承薪火。他們走進老區講述黨史故事,深入農戶調研發展需求,在黨知識課堂播撒紅色火種,讓革命精神與新時代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當青春遇上鄉土,青年學子正以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推動紅色文化“活”起來、鄉村振興“潮”起來,讓信仰的種子在廣袤農村生根發芽。
  
  7月8日上午,南寧理工“青音向黨螢火實踐團”出發前往“中國第一個村民居委會”,為深入感悟紅色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同學們首先參觀了村史展覽館。館內珍貴的照片、實物和文獻資料,生動再現了該村作為新中國基層民主建設“居委會”的輝煌歷程,以及幾代村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感人故事,走進村史展覽館,時光仿佛在此沉淀。泛黃的老照片里,記錄著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們圍坐在簡陋的土坯房前,熱烈討論村務的珍貴場景——那是中國基層民主最早的生動實踐。玻璃展柜中,一本1954年手寫的《村民自治章程》格外醒目,工整的鋼筆字跡雖已褪色,但"民主選舉""集體決議"等字句依然清晰可辨,見證著村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的樸素智慧。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第一村民居委會前的合影。秦穎雯 供圖
  
  墻角陳列著一臺老式木質投票箱,表面斑駁的漆痕訴說著歲月滄桑。講解員介紹,這是當年村民們用廢舊木板自制的,曾承載過無數張決定村莊命運的選票。一旁的展墻上,懸掛著歷任村主任的黑白肖像照,他們中有扛過槍的老兵、種糧能手和鄉村教師,不同面孔背后是同樣的信念——"為人民服務"。
  
  最引人駐足的是"紅手印"展區。1978年,18戶村民在一份分田到戶的倡議書上按下鮮紅手印的復制件(原件藏于國家博物館),與旁邊改革開放后村里第一張集體企業營業執照、第一臺拖拉機照片形成鮮明對比,無聲講述著從"大包干"到"共同富裕"的奮斗史詩。
圖為村書記為實踐團成員講解村民自治的發展史。秦穎雯 供圖
  
  展館中央的電子屏正循環播放紀錄片:滿頭銀發的第一任村支書對著鏡頭回憶:"那時候,我們連辦公室都沒有,就在樹下開會,但大伙兒勁頭足啊!"畫面一轉,是今日現代化村委會大樓前,年輕村干部用手機直播賣農產品的場景。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參觀者深刻感受到紅色基因在基層治理中的傳承與創新。
  
  隨后,團隊走訪了3位老黨員。今年83歲的老黨員“韋煥能”,深情回憶了當年帶領村民發展生產、建設家鄉的崢嶸歲月。“當年我們吃不飽穿不暖,是黨帶領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你們年輕人要永遠跟黨走,把這份精神傳下去!”老人樸實的話語讓在場學子深受觸動。
圖為位老黨員韋煥能與實踐團成員面對面交流。李玉秀 供圖
  
  在韋老珍藏的牛皮紙筆記本里,至今仍完整保存著1952年冬第一次村民大會的原始記錄。泛黃的紙頁上,藍墨水書寫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十二月七日,于村口老槐樹下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到會六十七戶代表......"記錄中詳細載明了農具分配方案、冬耕生產計劃和掃盲班開辦事宜,字里行間透露著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頁腳處用紅筆畫著的五角星標記,韋老解釋說,這是當時對重要決議的特殊標注方式。這些褪色的墨跡,不僅記錄著新中國基層民主建設的第一步,更鐫刻著共產黨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初心印記。
圖為韋煥能老人為實踐團成員講述當年會議的場景。秦穎雯 供圖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報告推薦
回頂部三下鄉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