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產教融合,精準對接智能制造與新能源產業前沿需求,明晰高層次人才職業方向,2025年7月7日,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組織“智造先鋒,機械融界——校企創享隊”實踐團及30余名研究生,赴科大訊飛小鎮與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開展認知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感知產業前沿,明晰職業方向”為核心目標,通過深度參訪、技術交流與專題研討,搭建產教融合新橋梁,為機械工程領域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
聚焦前沿:感知“智造”與“綠色”的機械坐標
產業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對機械工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復合能力要求。 這一趨勢在兩家行業龍頭企業的參訪中得到生動詮釋:在科大訊飛展廳,具備高效會議紀要功能的智能錄音筆體現了人工智能在辦公場景的應用。而服務于中小學教育的智能黑板則通過多領域知識交互演示,展現了其輔助現代化教學的效能;企業技術負責人強調,實現產品“承受萬次書寫不變形”的可靠性目標,要求機械人才精通智能結構設計與仿真工具應用,切實解決技術挑戰。
圖為科大訊飛講解員向師生介紹智能錄音筆。 王娜供圖
轉赴陽光電源展廳,其2024年光伏逆變器全球出貨量達147GW的數據與液冷儲能系統循環效率提升2% 的技術突破,彰顯了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技術部負責人結合產品迭代指出:“從早期保障基礎性能,到如今滿足全球復雜環境規范,機械設計優化在產品性能提升、成本控制和可靠性保障中不可或缺。特別是在儲能系統熱管理等領域,對結構設計、熱仿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兩家企業的實踐共同印證了:面對智能化裝備與綠色能源行業的創新挑戰,復合能力是支撐機械工程師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核心要素。
圖為陽光電源講解員向師生介紹液冷儲能系統。 王娜供圖
深度對話:共塑“理論落地”核心能力
實踐的核心環節是與企業技術及人事負責人的深度對話,雙方聚焦行業趨勢與人才發展需求。面對“企業最迫切需求”的提問,陽光電源人力資源負責人明確指出:“當前最核心的訴求是人才的‘理論落地能力’。”這就要求人才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戰能力以及持續學習的跨領域視野。為支撐這一核心能力,企業提出清晰的能力框架:基礎層需掌握仿真軟件與工程制圖,應用層應精通失效分析與設計優化,創新層則必須擁有跨學科協同能力。“例如開發高原型逆變器,工程師既要懂機械散熱設計,也需通曉電氣特性——這正是‘理論落地能力’在復雜項目中融合多學科知識的體現。”她解釋道。“我們期待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能掌握書本知識,更能精準識別產業痛點,具備將技術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的潛力。”
圖為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向師生介紹行業需求方向。 王娜供圖
實踐賦能:認知深化錨定創新航向
此次 “三下鄉 —— 校企認知實踐” 活動顯著提升了學子的產業洞察力。碩士生閆雨騰在實踐報告中寫道:“參訪前以為機械就是畫圖設計,現在明白還要懂 AI 算法、材料化學甚至市場邏輯。” 其筆記扉頁上,一句 “沒有跨界的機械師,只有未破壁的創新者” 的行業理念被重點圈注 —— 這是他在走訪龍頭企業展廳時的感悟。
團隊指導老師在總結中表示,零距離接觸行業龍頭企業的研發動態和人才標準,讓學生們對智能制造與新能源領域的職業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實踐平臺,優化課程體系與實踐環節,助力學子將前沿認知轉化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創新動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及學院師生在陽光電源展廳前合影。 王娜供圖
(通訊員 張宗旺 王娜 錢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