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繼承昆山昆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川,文脈灌云川”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3日赴昆山,開展文化尋訪的社會實踐團隊活動。此次活動以實地調研為核心,隊員們前去了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隊員們在與昆曲文化的近距離接觸中,他們在此中感受六百年傳承的文脈,也以青年視角探索著非遺傳播的新路徑,為傳統藝術與當代生活的融合尋找切實可行的方向。
觀昆曲畫作,品經典審美與傳播
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內,光線透過展窗形成柔和的光斑,隊員們的尋訪從這里正式開始。展廳中,一組組大幅昆曲畫作擺在了最顯眼的博物館入口,《牡丹亭》《長生殿》等經典劇目的核心場景在筆墨間得以呈現。隊員們首先駐足于兩幅昆曲畫作前,透過筆墨勾勒的人物群像,隊員們《牡丹亭》《長生殿》等經典劇目的跌宕劇情所震撼,仿佛與戲中的人物靈魂相對,隊員們站在畫幅前借色彩與構圖感受昆曲“以形寫神”的審美特質。這種基于實地觀察的思考,為后續策劃多元推廣活動提供了扎實的創意基礎,也讓隊員們對“非遺傳播需要多元載體”有了更具體的認知。在博物館中對這些經典劇情片段的不斷觀察,隊員們發現昆曲戲曲昆山戲曲的表達方式并不只有是在舞臺上的精彩展現,更有對經典劇情的高潮部分的描繪,給人一種更令人驚心動魄的震撼感。傳統戲曲的表現方式是否不只是在舞臺上展現,也可以是在繪畫這種視覺體驗上展現?或許是否這種方式能夠讓更多年輕人在日常中了解到昆曲進一步去觀賞昆曲的舞臺表演,感興趣的人,甚至可以選擇去繼承這種傳統文化
(圖為實踐隊員欣賞博物館里的昆曲畫作 鄭亦婷供圖)
摹昆曲扮相,悟傳承新思
帶著對昆曲傳播與審美表達的思考,隊員們手持畫板來到展品旁,開始專注臨摹昆曲角色扮相。一筆一劃間,他們細致捕捉每一個角色,服飾暗藏的身份密碼——比如龍紋象征皇權、纏枝紋寓意吉祥,更琢磨姿態里的情緒表達:閨門旦的嬌羞頷首、武生的挺拔亮相,皆是劇情的無聲注腳。這這種實踐讓大家意識到傳承并不一定是被動去繼承熏陶,更要有一種主動感受并內心底的去繼承這種文化精神,讓古老的傳統扮相在新的畫筆上煥發出新的生機,更讓隊員們感受到青年參與非遺傳承,尊重傳統的同時也發揮了自身的創造力,在守正與創新中找到了平衡。
(圖為社會實踐人員專注臨摹昆曲作品 鄭亦婷供圖)
這些觀察與此后對社會人員的采訪,讓隊員們對昆山昆曲這類知識獲得了清晰的認知,為了此后對昆山昆曲這類傳統戲曲的傳播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傳承并不是把它復雜化,而是讓傳統文化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青年群體可以發力的方向,利用對現代生活方式的熟悉,然后對傳統藝術設計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傳播。
活動尾聲,團隊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前合影留念。鏡頭定格的不僅是實踐瞬間,更彰顯著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擔當——他們既從畫作與臨摹中深挖昆曲的藝術基因,期待青年們下一次與傳統文化的靈魂相遇。
返程途中,隊員們也有深處感悟,真正的傳承并不是把傳統封存,而是讓它融入在時代的血脈中,昆曲的六百年文脈需要在當代生活找到新的生長點與當下審美對話的同時要與過往的傳統戲曲進行一個了解,學習與繼承真正的傳統昆山戲曲的本質。
此次昆山之行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川,文脈灌云川”社會實踐團隊埋下了傳承的種子,隊員們紛紛感慨,昆山昆曲的傳統文化精神給了我們巨大啟發,此后會將這種精神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也會繼續關注了解昆山戲曲。
在未來,實踐團隊將會用自己的青春力量讓昆山昆曲這門古老藝術在時代中逐漸綻放自己的光彩。
(來源 沈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