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港助力能源安全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習總書記今年5月份視察河北滄州黃驊港時如此強調。黃驊港何以成為國內最大煤炭下水港,又是如何兼具綠色發展的?為得到答案,實踐隊一行追隨習總書記的步伐,于25日上午到達滄州黃驊港調研。

實踐隊第一站是四大港區中的煤炭港區,也是總書記當時視察的港區。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科技信息中心副經理崔永祥、副科長許童童對實踐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港區建設發展狀況和總書記當日考察的情形。港區雖以運輸煤炭為主,但放眼望去卻整潔無比、十分有序,這依托于港區的全國首個煤炭裝卸全流程自動作業線。烏黑油亮的煤炭隨作業引導各歸其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隨后實踐隊員們依次到達儲煤的筒倉、卸煤的翻車間和遠程控制室察看。筒倉內幾乎看不見一名工作人員,傳送帶和裝煤設備均由控制室遠程操作進行。翻車間內除了定期進行檢修的工人,也沒有其他工人現場干涉翻車。可見,高度的自動化控制體系在這里得到了實現,大大減輕了工人們的勞作負擔,也相當符合高效發展的要求。
最后實踐隊員們與國能黃驊港務公司一方開展了座談交流。對方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黃驊港近年來“綠色、創新、高效”發展模式。令隊員們印象最深的是綠色方面,港區實現了煤炭裝卸全過程抑塵,并運用多種手段治理含煤污水,成為國內首家建成工業旅游景區的煤港。同時大家也了解到目前港區存在的一些技術創新上的問題,對方表示希望未來能與西工大進行合作,共建價值,共創繁榮。
港通天下,志在千里。黃驊港被總書記寄予“未來港口的建設就靠你們了”的厚望,也必將承載著“國之大者”的港口雄心發揚下去。
旱堿麥護衛祖國糧倉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而黃驊旱堿麥的故事,能深刻反映出我國陸地糧倉的潛能與糧食安全的底氣。24日下午,實踐隊到達河北省黃驊市仙莊進行調研。
隊員們首先來到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黃驊旱堿麥歷史悠遠、遐邇聞名,為進一步推廣旱堿麥,當地一直致力于完善相關產業鏈條。旱堿麥加工出來的面粉麥香濃郁、綿軟筋道,用這種面粉制作的黃驊“面花”也成為人們為寄寓心愿、迎接好運的民間傳統習俗之一,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村民的熱情邀請下,隊員們到一戶村民家中體驗面花制作過程。借著一雙巧手、一個模具,一塊平平無奇的面團就能蛻變成精致生動的面花。隨后,隊員們到達仙莊黨群服務中心,村干部同隊員們分享了總書記考察旱堿地麥田的故事,并充滿喜悅與自豪地表示:“我們的旱堿地里長出了'金粒子'。”完成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后,實踐隊來到黃驊面花非遺工坊參觀,展館內所展示的顆顆飽滿的麥粒更是旱堿地麥田助力發展鄉村發展新圖景的符號。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旱堿麥的故事讓同學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糧的可貴,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未來,新一代青年將繼續牢牢端住中國飯碗,守好糧食安全紅線。

從黃驊港這一海,到旱堿地麥田這一陸;從黑色的煤流,到綠色的麥浪;從能源安全,到糧食安全。從港口的“雄心”到種子的“芯片”,這一切無一不承載著“國之大者”,背后更是離不卡無數工人、農民、科研工作者等的默默付出。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牢記在心,感恩我們帶來今天美好生活的可愛勞動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