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傳承絲綢之路精神,8月6日上午,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絲路新語”團隊在指導老師陳莎莎的支持與幫助下,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前往田灣核電站參觀學習。本次學習由田灣核電科技館講解員周昕媛接待。
田灣核電站是中俄兩國在加深政治互信、發展經濟貿易、加強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方針推動下,在核能領域開展的高科技合作,是兩國間迄今最大的技術經濟合作項目,也是中國“九五”計劃開工的重點核電建設工程之一,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高公島鄉柳河村。
在核電站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首先來到田灣核電科技館,開啟了一段充滿科技與智慧的研學旅程。科技館分為上、下兩層,一樓為企業宣傳區,二樓為科普宣傳區。展示內容包括核工業與核電發展史、田灣核電站機組介紹、核能知識等方面的內容。田灣核電科技館作為專業核電科普館,通過機組模型、互動答題一體機、智能觸控系統、中控系統、多媒體互動展示屏等形式,以沉浸式、互動性、科技感為一體。讓同學們在參觀體驗中,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們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學習到“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
圖為成員參觀核電站科技館。華雨晨 供圖
參觀過程中團隊指導老師陳莎莎就田灣核電7、8號機組和最初的1、2號機組的區別向講解員提問。講解員周昕媛解釋道:“就外觀來說,一個是平頂,一個是穹頂。VVER-1000正常來說是二代核電機型,只不過是增加了許多的安全系統,1-4號機組也能夠滿足第三代核電機組的安全要求,但7、8號是完全的第三代核電機組。”在模型展示區,同學們見到許多核電機組剖面圖,詳細了解了其中的內部裝置。通過視頻和電子觸控功能,大家直觀地了解到先前介紹中“平頂”優于“穹頂”的奧秘在于增加了許多水箱以保證機組溫度。
參觀學習之余,同學們也破除了許多先前對“核電”的誤解。考慮到學科差異,面對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講解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向同學們解釋:“連云港抽水蓄能電站是‘充電寶’,控制棒是‘油門’、‘剎車’,所以核電站是可控的,并不會隨意爆炸,我們不必談核色變。”團隊成員辛惠惠也表示,她此前對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也有所擔憂,但了解后,明白核電站的防護措施比較嚴密,日常生活中也有對核輻射進行實驗和監測,放心許多。
離開科技館,成員們前往核島觀景平臺。作為一種零排放的綠色能源,田灣核電一直以來以其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為中國發展“強筋壯骨”。白云悠悠飄碧海,青山腳下駐人家。站在基地的觀景平臺上,海天一色的風景盡收眼底,周昕媛老師笑稱:“這是我們與‘核’靠得最近的一次。”同學們在觀景平臺上,領略6臺核電機組的巍峨壯觀,還可以看到7、8號機組建設現場,感受核工業的飛速發展和核電的魅力。
談到中俄核電大項目合作,講解員周昕媛表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江蘇核電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目前,江蘇核電正在進一步擴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技術服務、設備出口等方面的合作。她列舉道:中核人遠赴巴基斯坦,建造“華龍一號”;深入阿爾及利亞,改造比林堆;重回加納,致力微堆低濃化;堅守沙特,開展鈾資源勘查;聯袂法國,合作核燃料后處理;牽手拉美國家,推動核電項目落地;援助柬埔寨,實施鄉村供水項目;奮戰馬來西亞,承建石油煉化工程……聽完介紹,成員們切身體會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核故事”正在上演,“中核智慧”正在貢獻,“中國方案”正在實施。

圖為講解員向成員介紹沙盤模型。華雨晨 供圖
在這次意義非凡的旅程中,同學們不僅深入探尋了核能的奧秘,領略了現代科技的璀璨魅力,更在實地體驗中深刻感受到了“一帶一路”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煥新。團隊成員居煜哲感悟:“中國核工業創建于1955年,前30年,中國核工業人創造了‘兩彈一艇’驚世偉業;后30年,中國核工業人創造了‘兩堆一機’偉大成就,譜寫了中國核電發展的華麗篇章;新的30年,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核電’,讓一帶一路精神傳承下去。”(通訊員 居煜哲)

???????圖為團隊成員在入口處合照。秦捷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