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紅色文化傳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度融合,推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生態建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激發愛國情感,強化國防觀念。7月初,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的軍旅小鎮紅色研學團前往廣德市柏墊鎮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緬懷英烈,砥礪前行心
7月9日,志愿者們首先來到英烈山紀念館,并在這里深入了解“六·三”空難的背景以及航空英雄的生平事跡。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和英雄遺物展覽,志愿者們真正了解到“英烈山”的由來,對四十位航空英雄們為國防軍工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以及無私奉獻、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加激發志愿者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的熱情。最后,志愿者們來到莊嚴肅穆的英烈山,并在這里舉行莊重的悼念儀式,默哀致敬,緬懷為國防軍工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表達對英烈們的無限敬仰和懷念之情。
講解員為志愿者們介紹航空英烈事跡

志愿者們對六·三空難中犧牲的英烈們表示哀悼
古賢今風,感悟先賢心
7月10日,志愿者們來到柏墊鎮劉福橋村范仲淹紀念館,進入館內,大大小小的展品陳列有序,志愿者們拿起文正公的詩集細細品讀,感受“左手是文化,右手是傳承”的濃厚文化氛圍。志愿者們更是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深入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跡與崇高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志愿者,激勵志愿者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秉承先賢的理想,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志愿者們還在故居內進行書畫臨摹活動,親自揮毫潑墨,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志愿者們在范仲淹故居進行書畫臨摹活動
田疇綠意,助力鄉村振興
在7月9日至11日期間,志愿者們還分別前往茅田山、劉福橋村和梨山村進行走訪調研。置身翠巒之中,志愿者們參觀下陽水電站微型博物館,深刻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我國在水力發電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更加直觀的認識,也對綠色能源的重要性獲得更深的理解。
志愿者們在茅田山下陽水電站微型博物館合影留念
走訪劉福橋村,村黨委書記范忠俊為志愿者們講述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成就,交流美麗鄉村文化旅游建設經驗,共同探討鄉村發展新模式和新路徑。志愿者們對劉福橋村“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振興戰略得到更具體、更清晰的了解,對其利用徽派古建筑打造云空小院等“文化+”新業態,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獲得深刻的感悟。
范忠俊書記介紹劉福橋村鄉村振興戰略并為志愿者們解答疑問
調研梨山村,志愿者們參觀茭白種植基地,了解現代農業技術助力農產品質量提升和產業發展的過程。當地村民熱心向志愿者們普及茭白的習性、種植知識、以及茭白種植基地的建設。通過村民的講解,志愿者們了解到梨山村作為重點水土保護地,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始終嚴守耕地生命線,對鄉村產業的發展獲得更直觀的認識。
志愿者們實地參觀茭白種植基地(攝:季楠楠 張天云 鄭昕然 謝宏)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落下帷幕,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卻將永遠延續,志愿者們的腳步不會停歇。在本次實踐中,志愿者們深切體會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續奮斗。他們堅定信念,將銘記這段歷史,緬懷英烈,繼續以實際行動踐行祖國核心價值觀,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人: 姚裕友 鄭昕然 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