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保護治理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近日,資源環境學院組建了沿黃涉農高校學子觀“大河之治”內蒙古分隊,圍繞沿黃流域治理、生態保護、鄉村文明、黃河文化傳承等主題,前往內蒙古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等黃河上游地開展政府踐學、鄉村調研、巡河護河、文化探訪等實踐活動,將知識所學與國家黃河治理所需相結合,共同創造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青春篇章。
觀千秋共治變遷,黃河治理綠色啟航
從巍巍昆侖到泱泱渤海,一場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已經奏響。實踐隊赴黃河水利委員會寧蒙水文水資源局座談參觀,寧蒙水文局黨委書記、局長曹大成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對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流域治理措施與取得的成效,此外,副局長裴云帶領實踐隊實地參觀了黃河寧蒙水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室、水情會商中心及創新實驗室等,同學們認識了各類監測儀器及創新設備的功能和運行原理,并了解到在“數字孿生黃河建設規劃”指導下治黃措施從過去的零散化、無序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變遷過程。同學們充分將自身研究方向與黃河流域水資源治理開發前沿熱點相結合,在參觀踐學中激揚青春力量,激發奮斗熱情。
探兩岸鄉村文明,譜寫流域發展篇章
實踐隊伍深入走訪麻池古城,麻池七村,小召灣村等兩村一古鎮,走進田間地頭,與村民們面對面交流。了解了黃河沿岸“小”村與“大”村的發展狀況,更全面深入了解了黃河流域鄉村的日常生活變遷,特別是麻池古城,呂布故里昭君出塞地,包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城遺跡。成員們現,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不斷深入和黃河生態治理的持續推進,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從飲水安全到農業灌溉,從生態環境改善到文化旅游興起,每一個細節都譜寫著黃河流域發展的新篇章。
守黃河自然濕地,共繪生態保護藍圖
包頭黃河濕地正處黃河幾字彎頂端、上中游交界地帶,屬于稀缺的內陸高緯度濕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也是300萬人民日常用水的生命線。實踐隊伍來到包頭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中心,在包頭林草局濕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認識了濕地在凈化水質、固碳釋氧等方面的重要性,隨后進行座談,了解了當地政府和環保組織在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方面的努力,并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感大河湯湯風采,探尋黃河文明印記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是團隊此行的重要探索目標。實踐團隊走入黃河歷史博物館,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全面了解了寧蒙河段防凌工程“聯合調度,科學防凌”的體系。在這里不僅見證了黃河的壯闊景象,更深入挖掘了沿岸的文化遺產,如古老的灌溉系統、傳統的農耕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俗風情。這里每一處遺跡,每一塊石碑,都是黃河文明深沉而悠久的印記,激勵著新一代青年更加珍視這份珍貴的文化瑰寶。
護百姓歲月安瀾,致敬榜樣砥礪前行
三十三載挽救三百多條生命,巡堤救人守護萬家平安——“黃河邊的生命守望者“王金清和”王三救援隊“多年來扎根在黃河岸邊見義勇為,守護黃河安瀾、勇救落水人員的事跡,在黃河兩岸和內蒙古自治區夫地廣泛傳播。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了救援人員真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黃河和我們中華民族休戚與共長達五六千年,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以其豐厚的人文底蘊、奇特的自然景觀和豐饒的物產,養育和造就了中華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西農資環學院的學子,未來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投入到生態環保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業中,為實現“一河清水向東流”的美好愿景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