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為助力鄉村振興、探索菌業發展新路徑,福建農林大學暑期三下鄉實踐隊奔赴寧德古田,先后走進古田食用菌博物館與福建農林大學菌業研究所,通過傳統與創新的深度對話,解鎖“中國食用菌之都”從古法栽培到產業騰飛的發展密碼,為鄉村振興實踐注入青春思考。
菌史館:溯源千年菇業根脈“農收村落盛,社樹新老移”,食用菌栽培是先輩們智慧的傳承。菌史館內,泛黃的古文史資料與泛黃老照片靜靜陳列,串聯起古田菇業千年發展脈絡。“從野外偶然發現菌株到現代人工選育,每一步都是先輩智慧的結晶。”負責人緩緩講述,那些記載著明清栽培技法的文獻與模擬古人采種的場景復原,讓人仿佛看見先民循著 “春采、夏培、秋藏” 的規律在山林間耕耘的身影。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先輩們以汗水澆灌出食用菌產業的序章,讓實踐隊員真切觸摸到傳統技藝的歷史溫度。

圖為菌史館負責人講授食用菌歷史 張藝嚴供圖
業績館與機械館:見證產業騰飛的進化軌跡
相鄰的業績館與機械館,則共同勾勒出產業騰飛的軌跡。業績館里,墻上的榮譽證書與數據圖表見證著古田食用菌從家庭小作坊到全球供應鏈的跨越,負責人指著技術資料激動地說:“銀耳栽培革新、香菇規模化生產,每一步都是古田人的拼搏!”曾經菇農靠天吃飯,如今憑借技術攻關與裝袋技術普及,產量品質雙提升,“食用菌之都”的名號響徹世界。而機械館中,老舊木材切片機與智能裝袋機的隔空對話更具深意,銹跡斑斑的齒輪與高效運轉的自動化設備并肩而立,“這些機器是產業進化的腳印。”負責人笑言,設備迭代背后,是鄉土產業產能的躍升,更昭示著機械化、智能化的必然趨勢,讓隊員深刻領悟到產業振興中傳承與創新的共生力量。

圖為菌史館負責人分享食用菌業績 張藝嚴供圖
架構解析:領略產研融合機制的碰撞結合
踏入研究所,團隊在林鈴主任引領下,開啟架構原理解析。林主任詳細介紹,菌業研究所由管理機構、科研平臺、人才團隊構成。其運行機制為大學輸送人才、科技與項目,政府則給予資金和場所支持。同時,研究院還向社會各方提供企業輔導,質量監測,人員培訓與技術創新。共同助力區域產業發展三方協同,為古田菌業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搭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橋梁。

圖為林鈴主任介紹研究所架構 張藝嚴供圖
科技賦能:從實驗裝置到產業鏈延伸
在林主任帶領下,實踐隊近距離觀摩了關鍵科研設施:無菌操作間內,嚴格的環境控制、專業的操作流程,保障菌菇健康培育;智慧菇房內,智能調控的環境參數,如同為菌菇生長打造了理想溫室。這些設施,支撐菌業科研,助力培育優質菌種、優化種植流程,助力地方產業高效成長,讓大家直觀感受科技賦能菌業的魅力。而研究所陳列的菌菇副產品更令人眼前一亮,營養豐富的深加工食品、造型萌趣的文創等,將小小的菌菇延伸出多元價值。它們引領企業向多元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僅是產品創新,更是菌業產業從種植到多元開發的探索,為古田菌業拓寬增收路徑、打造特色品牌提供豐富的思路。

圖為林鈴主任介紹衍生產品 張藝嚴供圖
從博物館的千年史料到研究所的智能設備,一天的實踐讓隊員們對菌業振興有了立體認知。古人用經驗守住了產業根脈,而今我們要用科技拓寬未來,正如林主任所說:“青春力量注入,產業未來可期。”這場實踐之旅,讓學子們既讀懂了一根菌絲富一方的奮斗史,也看清了科技與傳統結合的振興路。(通訊員 王紫涵,盧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