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脈薪傳”:探訪鐵道兵后人,解碼 "鋼鐵洪流" 精神基因
時間:2025-07-14 閱讀:
“鐵脈薪傳”:探訪鐵道兵后人,解碼 "鋼鐵洪流" 精神基因
(通訊員:郭星嫻)七月的十堰,暑氣蒸騰,卻掩不住一段紅色記憶的熾熱溫度。2025年7月7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的四名成員,懷著崇敬之心走進何家坤先生的家中,在這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徐徐展開,鐵道兵的崢嶸歲月透過泛黃的記憶碎片,在新時代青年面前鋪陳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何家坤先生生于云南,長于湖北,鐵道兵軍營的煙火氣浸潤了他的童年,他是鐵二代,更是鐵道兵精神的傳播者,其話語中透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客廳墻上懸掛的老照片里,身著軍裝的父輩目光堅毅,那是1960年入伍的鐵道兵戰士何家坤父親的青春印記。采訪中,何老先生(何家坤父親何正福)的只言片語被兒子細心捕捉、串聯,這位曾在機械連駕駛過推土機、鏟運機等大型設備的老兵,64年提干后擔任司務長,將云南宣威火腿的香氣帶進了北方戰士的餐桌,“當時部隊多是山東、東北兵,領導說‘讓宣威來的同志管后勤,大家能嘗嘗地道火腿’”,何家坤的講述讓艱苦歲月里的生活智慧躍然眼前。
當實踐團成員提及探訪紅衛鐵路線、老營革命烈士陵園的經歷時,何家坤的語氣變得凝重,“平均兩公里犧牲3人”,這組數據是鐵道兵用生命書寫的建設史詩。他指向地圖上的貴昆線、襄渝線,講述著父親參與修建的鐵路如何打破“云南到內地需經越南繞行”的困局,讓“從貴州走”不再因匪患而成為奢望。楊連第的故事在訪談中被反復提及,這位鐵道兵五大英雄之一,作為后勤系統的代表,其事跡被王震、洪學智等將軍題詞銘記。“英雄必須從基層產生”,何家坤強調著那個時代的價值取向——52位一級英雄、兩位特級英雄,都是在炮火與鋼軌間淬煉出的真金。實踐團成員翻閱他創作的《鐵道兵頌》手稿,字里行間滿是對“舍生忘死、有信仰”的群體的禮贊。
從鐵一師到中鐵十一局,從成昆鐵路到匈塞鐵路的國際輸出,鐵道兵精神在時代更迭中不斷生長。何家坤先生特意講述了盧春房的成長軌跡:這位從機械營走出的院士,在西南交大深造后重返一線,成為中國高鐵的奠基人之一。“他對普通群眾親切,對老同事尊重”,這樣的細節讓“低調務實”的鐵道兵作風變得可感可知。當被問及脫下軍裝的感受時,何老先生一句“難過啊”道盡復雜情愫,但正是這次“兵改工”的轉型,讓鐵道兵精神突破軍營邊界,在全球化浪潮中書寫新篇。鐵脈薪傳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從抗美援朝的戰場到“一帶一路”的鐵軌,變的是任務形態,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這正是何老先生當年瞞著家人參軍時,藏在心底的樸素信念。
夕陽西下,采訪接近尾聲,何家坤將整理好的20余首詩詞、鐵道兵歷史資料交給實踐團,扉頁上題著“鐵脈永續”四字。鐵脈薪傳實踐團成員明白,此次探訪不僅是收集史料,更是接過了精神的接力棒。那些沉睡在烈士陵園的忠魂、堅守在鐵路沿線的老兵、傳承記憶的后人,共同構成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精神基座,而這基座之上,正矗立著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高鐵豐碑。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的尋訪仍在繼續,他們用鏡頭記錄鐵軌的延伸,用筆觸傳承精神的厚度,讓鐵道兵的故事在時代中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或許就是對“鐵脈薪傳”四個字最生動的詮釋。
作者:郭星嫻 來源:親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