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為深入踐行科技興農理念、助力鄉村振興,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智慧菌業”實踐隊,在機電工程學院黃鎮雄副教授、翁海勇副教授帶領下,奔赴寧德古田,深入福建領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寧德調研的第一站,古田“世界銀耳在中國,中國銀耳在古田”的產業名片背后,藏著傳統與創新碰撞的密碼。
探訪加工流程:科技改寫傳統工藝 實踐隊走進福建領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空氣中彌漫著銀耳特有的清潤氣息。在預處理區域,除去傳統的去耳根、三級清洗,福建領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烘干方式,使銀耳含水量下降,比傳統日曬,該工藝可減少大部分的營養流失。技術人員說:“以前僅晾曬就需要兩三天,得到的成品不僅賣相不好,品質也不高,現在只需幾小時,質量還杠杠滴!“我們在銀耳加工車間的蒸汽與數據中,探尋這朵“金耳朵”如何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傘”。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銀耳預處理過程 張藝嚴供圖
預處理后的銀耳被送入烘干車間,與傳統日曬工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的智能烘干機正以精準的溫度控制完成脫水工序。“以前單靠晾曬,遇上陰雨天容易發霉,兩三天才能干透,營養流失率超過20%。”技術人員指著顯示屏上的參數說,現在烘干機可將溫度穩定在45℃,6小時就能完成烘干,營養保留率提升至90%以上,成品色澤更均勻,保質期也從1個月延長至6個月。實踐隊員圍在設備旁,仔細記錄著溫度曲線與脫水效率的對應關系,不時俯身觀察烘干后的銀耳狀態,筆記本上很快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觀察筆記。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烘干機工作流程 張藝嚴供圖
直面產業痛點:青年智慧碰撞實踐需求
“這次交流,我不僅希望你們有所收獲,更期望取得你們的幫助”。技術人員真摯地看著實踐隊成員,碎金似的陽光為他鍍上了一層金色光暈。在互相交流中,實踐隊成員了解到,盡管企業已引入部分自動化設備,但在銀耳處理的關鍵環節,人力損耗依舊較高。去耳根時,工人們需手持刀具剔除根部雜質,既要保證耳瓣完整,又要避免雜質殘留;烘干前的搬運更是一場“體力戰”——濕銀耳含水量達80%,重量不輕,需兩人合力抬送。這些環節像卡在產業鏈上的齒輪,讓整體效率始終難以突破。面對對方的殷切期望,實踐隊的成員回應熱烈,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隊長盧雨涵語氣堅定:“我們隊正是為解決問題而來,請您放心交給我們!”

圖為實踐隊員與技術人員交流討論 張藝嚴供圖
時代召喚處,青年振鄉行。從智能產房的環境調控到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升級,福建農林大學“智慧菌業”科技賦能實踐隊以行動詮釋了“科技興農”的深刻內涵。正如領菌生物董事長葉敏玲曾說的:“我們不僅要讓古田銀耳走向全國,更要通過科技賦能讓它成為世界認可的‘東方養生瑰寶’。”作為古田銀耳產業升級的標桿企業,領菌生物以“傳統工藝+科技賦能”為核心,構建了從原料處理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在古田這片中國食用菌之都的土地上,青年力量正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通訊員 雷亦煊,盧雨涵)

圖為“智慧菌業”科技賦能實踐隊與企業合影 張藝嚴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