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智慧菌業”實踐隊,在機電工程學院黃鎮雄副教授、翁海勇副教授帶領下,走進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旗下的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漳州綜合試驗站,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從理論講解到田間示范,深入探尋食用菌產業的創新路徑,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菌業升級尋找青春答案。

圖為隊員們聆聽聽柯麗娜研究員的介紹 張藝嚴供圖
室內課堂:理論與產業的碰撞
在此次參觀學習中,聽柯麗娜研究員熱情地接待了實踐隊一行。聽柯麗娜研究員首先在室內為隊員們詳細介紹了食用菌的種類、特性以及栽培的基礎理論知識,她從食用菌的種類特性講起,對比平菇、杏鮑菇與木耳的生長差異,再到栽培中的溫濕度臨界點、雜菌防治要點,每一個知識點都結合實際案例展開。隊員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現場交流氛圍熱烈。 隨后,實踐隊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木耳栽培示范基地。這里,整齊排列著大量的菌棒,科研人員邊走邊向隊員們講解木耳新品種紫耳的高效栽培技術,從菌種的選育、培養料的配方,到出菇管理的關鍵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闡述。讓隊員們對“農業科研”有了更具體的認知,它不僅是實驗室里的操作,更是與土地、作物的長期對話。大家了解到實驗站在示范推廣木耳新品種紫耳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這些技術在提升農戶經濟效益,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圖為隊員參觀實驗站栽培的紫木耳 張藝嚴供圖
示范基地:領略紫耳栽培的技術
離開會議室,實踐隊跟隨科研人員來到位于漳州市錦華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的木耳栽培示范基地。連片的菌棒整齊碼放在鋼架上,菌棒表面密密麻麻的小孔中,紫耳正探出紫紅色的菌蓋,陽光下泛著特有的光澤。據了解,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漳州綜合試驗站承擔著多項重要的示范任務。其中,木耳新品種紫耳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的示范,以及毛木耳專業化技術提質增效示范等項目,對于推動當地食用菌產業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示范地點位于漳州市錦華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等,示范時間為2025年,旨在通過新技術的推廣,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和品質,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實踐隊隊員們接觸到木耳新品種紫耳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等實際生產知識,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實地參觀時看到實際栽培環境和操作,能更好地掌握菌類生長條件、栽培管理要點等。實踐隊隊長盧雨涵表示通過這次參觀學習,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農業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未來他們將繼續關注農業發展,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隊員與聽柯麗娜研究員在漳州食用菌研究所門口的合照 張藝嚴供圖
夕陽西下,示范基地的菌棒在余暉中泛著微光。實踐隊員們坐在田埂上,交流著一天的收獲。課堂上的“農業工程”知識,今天在菌棒配方、噴淋設備里找到了落腳點。福建農林大學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通過“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學生深入農村,了解國情民意,提升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此次參觀漳州食用菌研究所,是學校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又一次生動實踐。(通訊員 陳湘,盧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