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銀齡護心,童心共護”三下鄉實踐隊的隊員們進入廣元市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實地接觸劍門蜀道與女皇故里的文化底蘊。參觀期間,實踐隊開展四川省科技廳科普培訓項目(2024JDKP0022),向同在博物館的游客分發科普扇子,心理進行健康教育,傳遞相關知識與關懷。

圖為“銀齡護心,童心共護”三下鄉實踐隊于廣元市博物館大門前合照
圖 顏湘元
一、穿越歷史長河,探尋廣元記憶
實踐隊首先進入【劍門蜀道 女皇故里】歷史展廳,六個單元的展陳系統勾勒出廣元的歷史發展脈絡。“遠古記憶”單元陳列有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斧、夾砂紅陶片,器型可見炊煮、儲物功能,直觀反映出先民定居農耕的生活形態;“船棺敘說”單元展出的戰國寶輪船棺,長約5米的整木鑿制棺體搭配青銅劍、鍪等器物,其巴蜀圖語紋飾與楚地風格葬俗交融,引發隊員對古蜀與周邊文明交流的討論。

圖為“銀齡護心,童心共護”三下鄉實踐隊隊員閱讀相關文物介紹
圖 姚揚
宋代廣元窯展區的醬釉玳瑁紋荷葉蓋罐,釉色在高溫中自然流淌形成的玳瑁狀斑紋,展現了宋代工匠對釉料特性的精妙運用;唐代窖藏出土的纏枝紋銀碗、鏨花金飾,經清理后仍顯瑩潤光澤,其工藝與紋飾印證了廣元作為蜀道“咽喉”,在南北物資與技藝流通中的樞紐地位,為隊員理解地方歷史價值提供了實物依據。

圖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美瓷器
圖 顏湘元
二、領略非遺魅力,傳承匠心精神
【匠心獨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的活態傳承民俗文化讓實踐隊成員停留觀察。川北薅草鑼鼓的傳承人現場演繹的曲牌,節奏隨勞作強度變化,歌詞包含時令知識與互助口號,展現了勞動人民在田間協作時的生活智慧;白花石刻傳承人手持鋼釬、錘子,在青灰色石材上先勾勒輪廓再精雕細琢,方寸之間刻出的山水雛形,錘鑿起落間的力度把控與紋樣設計,體現了“七分天成,三分雕琢”的傳承理念,使隊員了解到非遺保護對文化延續的現實意義。

圖為講解員為三下鄉隊員們介紹歷史文物
圖 顏湘元
三、數字賦能文物,遇見蜀道風華
【千年古道 華彩溢彰——蜀道文物數字展】借助現代技術為研學帶來新體驗。50平方米超大屏高清投影構建的翠云廊沉浸式場景,可清晰看到古柏年輪紋理與枝葉細節;可互動合影的古柏燈箱內置感應裝置,觸碰即可顯示對應古柏的樹齡與傳說;多媒體還原的蜀道驛站文化,通過動態路線圖演示了不同朝代驛馬傳遞速度與物資轉運流程,讓隊員在虛實交融中感受蜀道的古今變遷與交通特征。
此次參觀通過實物觀察、互動體驗等方式,讓實踐隊的隊員們從歷史遺存與文化傳承中獲取了豐富信息。隊員們表示,將以此次研學為契機,把廣元的文化故事融入后續實踐,助力地方文化傳播與推廣。
文字 鄧蕊超
拍攝 姚揚 顏湘元
一審 周俊杰
二審 馬文博
三審 程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