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巢湖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科技興農·紅色傳承”鄉村振興實踐團,前往廬江縣白山鎮農田間,慰問農民,開啟農情調研之旅,為農業生產送去技術支持與青春活力。
農田旁的對話:實踐團問記農事,解農技之困疑 當日,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隊服,深入田間地頭。在一處農田旁,實踐團員遇到正在勞作的農民,他主動上前交流,指著農田詢問種植作物、灌溉方式及病蟲害防治情況。農民也十分熱情,同樣提出了種植時遇到的難題:“這季水稻,玉米長勢都不錯,就是遇到病蟲害時,不太懂新防治辦法。” 實踐團員結合所學知識,耐心講解科學防治要點。根據當地7月農作物生長周期資料,細致觀察水稻孕穗期株型、玉米拔節期高度與葉片狀態,以尋求最佳應對方法。他們用手機記錄作物生長細節,對照資料梳理土壤墑情與長勢匹配情況,輕聲探討實際景象和理論描述的差異。這場田間考察,讓課本理論在土地滋養下“活”起來,也為次日深度交流,梳理出具體問題清單。

圖片為實踐團員與農民阿姨交談
農田間的交流:實踐團下田觀察,體農民之感受 隨后,成員們分散到不同農田,協助農民除草、查看作物生長。在玉米地,實踐團員身處在田間,仔細觀察玉米葉片,與農民探討施肥時機同時得知白山鎮還以水稻、大豆為主產作物,今年氣候助力,收成可期,余糧多經集市售賣;家禽養殖多為小規模散養,靠熟人交易增收。談及“科技新農”,農戶們直言“聽過電商直播賣貨、無人機植保,奈何不會用”。 實踐團員由此也感嘆道:“傳統模式雖占主流,但農民們對新方式的好奇溢于言表。” 這些對話,勾勒出基層傳統農業根基,也顯露出新型發展需求。實踐團成員們同樣也深刻感受到農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增收致富的期盼。

圖片為實踐團員下田與農民阿姨交談并記錄
此次下田慰問,實踐團將知識與實踐結合,既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也讓成員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用行動讓青春力量扎根鄉土,也為后續科技助農、推動鄉村產業升級,積累了真實而珍貴的一線素材。持續關注農田動態,開展科技助農活動,用專業力量賦能鄉村振興,讓青春在田間地頭綻放光彩。
圖:韓君威、王浩宇
文:汪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