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張康圓 攝影 周思靜)7月7日至7月16日,郴州市蘇仙區青年路社區暑期課堂里,湘南學院“書韻杏林·醫護童行”志愿服務隊的2名指導老師帶領18名志愿者,在社區支持下為32名社區兒童打造了一場融合愛國教育、急救知識、傳統文化與中藥啟蒙的“七彩假期”。這場高校與社區協同的實踐,以醫護專業為支點,以童心成長為落腳點,在基層書寫出育人實踐的生動篇章。
愛國教育鑄魂:從英雄故事到認知深化
紅色故事環節,志愿者詳細講解王二小引敵入伏、劉胡蘭堅貞不屈、雷鋒熱心助人等經典事跡,通過“故事問答”“情景判斷”等互動形式,幫助孩子們理解英雄精神的內涵。當講到雷鋒立足崗位做好事時,志愿者引導孩子們思考“身邊哪些小事能體現助人精神”,課堂上孩子們踴躍發言,從“幫同學撿文具”到“提醒家人節約水電”,逐步將英雄精神與日常行為建立關聯。
圖為紅色教育課堂上孩子們觀賞王二小事跡
急救知識護航:從趣味教學到安全意識
暑期安全課程中,防溺水教育聚焦實用技能:志愿者結合社區周邊水域環境,講解“六不準”原則,通過視頻解析禁游標志含義,組織情景模擬讓孩子們反復演練“喊人、指路、不靠近”的岸上施救原則,強調遇溺水需先呼救并清晰指明位置,嚴禁盲目施救。
“剪刀石頭布”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學成了課堂焦點——志愿者用兩根手指作“剪刀”定位肚臍上方兩橫指處,攥緊的拳頭作“石頭”頂于該位置,另一手作“布”覆蓋后用力向上推按,用孩子們熟悉的手勢拆解操作要領。三年級的李雨演示后開心地說:“原來用剪刀石頭布的方法,就能幫別人把卡住的東西弄出來啦!”此外,志愿者還同步講解燙傷“冷水沖洗15分鐘”、鼻出血“低頭按鼻翼”等操作口訣,配合實景演示強化記憶。家長表示,孩子們不僅能清晰復述操作步驟,還會主動提醒家人規避風險,安全知識已真正融入日常行為習慣。
圖為志愿者指導社區兒童模擬手外傷止血包扎
傳統文化潤心:從經典體驗到認知共鳴
傳統文化課堂上,《弟子規》誦讀讓孩子們在韻律中感受經典魅力,志愿者講解“父母呼,應勿緩”等語句,引導他們理解禮儀內涵;古詩“詩句接龍”中,孩子們從“霜葉紅于二月花”聯想到社區綠化帶的秋景,讓詩詞與生活產生聯結;“五行”音樂課上,志愿者播放五聲調式片段,孩子們在分辨韻律中體會傳統音律的調和智慧,在沉浸式體驗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中藥啟蒙探趣:從藥材認知到生活應用
志愿者帶來金銀花、山楂等常見藥材,讓孩子們聞香、觸摸、辨認。“金銀花能解暑,山楂能開胃”的講解搭配互動游戲,讓孩子們印象深刻。社區居民王先生發現,孩子逛超市時指著山楂說這是中藥,能幫爸爸媽媽消化。從課堂上的好奇觀察到生活中的具體聯想,中醫知識正通過這樣的日常互動,悄悄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認知里。
圖為志愿者指導社區兒童識別中藥材
成果展示顯成效:文化與技能融合育新苗
結業儀式上,家長受邀共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成果。孩子們端坐整齊,齊聲吟誦《靜夜思》《游子吟》等經典詩作,稚嫩童聲傳遞出對傳統文化的接納與共鳴;《洗手操》表演中,規范動作流暢自然,展現出衛生習慣的扎實養成。壓軸的哪吒急救短劇里,志愿者以經典角色演繹為載體,將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法等急救知識自然融入劇情,臺下孩子專注模仿的神情,讓傳統文化與急救知識的融合顯現出真切的育人實效。
圖為哪吒急救短劇中“哪吒”實施心肺復蘇的場景
此次“七彩假期”實踐,于志愿者而言,是一場雙向成長的奔赴。我們響應國家基層服務號召、契合社區托管需求,在解決雙職工家庭暑期看護難題中,將兒科護理職業目標與實踐結合,積累了兒童照護經驗,也在教學相長里深化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認知。
圖為志愿者與社區兒童、社區工作者的合影
高校與社區的這場攜手,生動展現了破解基層教育服務資源缺口的實踐路徑。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筑牢了安全防線、厚植了文化根基,而這場實踐也為教育資源下沉與專業人才實訓的結合,積累了鮮活的經驗。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既回應了社會對基層服務的需求,也讓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淬煉,真正詮釋了“以青春之我,赴基層之需”的實踐意義。
一審:黃志興 二審:劉苗姣 三審:彭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