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記憶進街巷:一場聯結歷史與當下的文化傳承實踐
時間:2025-07-22 閱讀:
202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腳步漸近。隨著親歷者日漸減少,年輕一代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常停留在教科書的文字與碎片化的信息中,難免生出疏離感。而藏在社區街巷里、流淌在家庭口述中的地方抗戰故事,正面臨被時光沖淡的風險,亟待被重新拾起、系統傳承。為讓歷史記憶更鮮活,讓青年責任更明晰,7月9日至20日,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傳承烽火記憶,賡續青年薪火”實踐小分隊,走進南通市崇川區文峰街道三里墩社區、紅星社區及南通革命紀念館,開展了一場以抗戰文化為核心的暑期實踐活動。這場實踐,不僅讓參與者對歷史的理解更深刻,更讓愛國情懷轉化為具體的擔當,為和平年代注入精神力量。
7月9日,隊員們首站來到南通革命紀念館。玻璃展柜中,泛黃發脆的《江海報》、帶著歲月銹跡的手榴彈、布滿彈孔的漁船模型,瞬間將大家拉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同于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這里的每件文物都藏著具體的故事:19歲的通信兵犧牲時,口袋里那封給母親的未寫完的家書;通州二甲鎮婦女們連夜趕制的軍鞋,鞋底“保家衛國”的暗紋;游擊隊在蘆葦蕩里用漁船改裝的“水上土坦克”,成了打擊敵人的利器。
在“時空對話”互動屏前,隊員們久久佇立。當輸入“1943年,你會做什么”,屏幕上跳出的不是預設答案,而是當年南通青年的真實選擇——有人扛槍參軍,有人教書育人喚醒民智,有人守護糧倉支援前線。這種沉浸式體驗讓隊員們突然領悟:抗戰從不是遙遠的歷史名詞,而是無數普通人用選擇寫就的集體記憶。離開時,大家心里多了個念頭:要把這些可觸可感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7月15日起,帶著紀念館的收獲,隊員們走進三里墩社區開展宣講,卻遭遇了“水土不服”:照本宣科念史實,老人聽著聽著就打盹;講抽象的理論概念,年輕人忍不住低頭刷手機。大家很快調整思路,學著用“里巷話”講歷史:把“反掃蕩”戰術編成快板,“蘆葦蕩里藏英雄,東躲西閃擾敵營,小船搖過蘆葦動,恰似游魚水中行”,節奏一響,孩子們跟著拍手附和;邀請居民當“主講人”,82歲的陳奶奶分享了父親為游擊隊當向導的經歷,“他總說‘家都保不住,哪來的國’,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現場不少人紅了眼眶;還設計了“抗戰知識問答”互動,“南通的抗日標語為啥寫在水缸內側?”一個個有趣的問題,讓歷史知識在歡笑中走進心里。更意外的是“雙向交流”:社區居民你一言我一語,補充了不少“獨家記憶”——某條老巷曾是地下黨秘密聯絡點,某棵老樹下開過抗日“碰頭會”,這些細節讓紀念館里的歷史敘事變得更豐滿。
這場從紀念館到社區的實踐,讓隊員們對“青年如何傳承抗戰文脈”有了新答案:抗戰文化的傳播,從不是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要找到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紐帶。正如社區里的年輕人所說:“知道前輩們在艱難中守護家園,才更懂現在的安穩多珍貴,也更清楚自己該扛什么責任。”如今,隊員們正把收集到的社區抗戰故事做成短視頻,在網絡平臺分享;還和社區手作達人合作,用紀念館的文物元素設計鑰匙扣、帆布袋,讓紅色符號融入日常。
走在南通的街巷里,看著墻上新繪的抗戰主題壁畫,聽著孩子們模仿快板的稚嫩聲音,大家漸漸明白:所謂文脈傳承,不過是讓歷史走出紀念館的玻璃柜,走進生活的煙火氣;所謂青年擔當,就是用年輕人的方式,讓那些曾照亮黑暗的精神火炬,在新時代的街巷里繼續發光。
作者:孟冰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