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中,實踐團成員結合風箏圖片生動講解濰坊風箏“扎、糊、繪、放”四藝的精巧,介紹南通板鷂風箏“一鷂起,百音和”的哨音奧秘,以及“紙鳶寄情”的千年傳說。孩子們在觀賞傳統紋樣、參與互動游戲中,感受著風箏文化的溫度。手工體驗環節,孩子們在指導下用彩紙粘貼簡易風箏紋樣,有的給風箏添上星星尾巴,有的畫上彩色愛心,稚嫩的動作里,千年風箏文化的種子悄然扎根。
琉璃藝術環節同樣引人入勝。實踐團帶來的藍色、透明等各色琉璃制品,在光影下流轉著獨特光澤。實踐團成員用“琉璃像凝固的彩虹”等童趣比喻,拆解“火中取寶”的燒制工藝。孩子們踮腳觀察、伸手輕觸,在直觀感受琉璃溫潤與剔透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本土非遺的認知。
此次活動是實踐團繼“非遺進社區”后的又一探索,更標志著校地共建實踐基地正式啟動。團隊負責人表示,將根據活動反饋打磨方案,推動非遺啟蒙服務常態化開展,讓更多傳統文化的微光,照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讓千年技藝在代代相傳中永葆生機。
當童心與非遺相遇,當校地攜手播撒文化種子,那些關于紙鳶、琉璃的記憶,終將成為孩子們成長中溫暖的文化印記。而這份傳承的力量,也必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
作者:張慶奧 楊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