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安徽工程大學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師生團隊,赴蕪湖繁昌經濟開發區橫山西街回族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西街回族村鮑飛飛書記熱情接待了師生團隊,并向大家介紹了村莊的基本情況以及百年老宅的歷史背景。該團隊由環境設計系齊宛苑、宋堯、李敏潔三位教師帶隊,6名2022級、2023級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參與其中。他們對村內瀕臨消失的百年文物老宅進行專業數據測量與記錄,為其留存信息,助力這些承載民族融合記憶的瑰寶通過數字建模傳承。
西街回族村歷史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明末清初,殷、王等四姓后人從黃山歙縣遷居至此;清末,張、伍等三姓回民從南京下關遷來,兩批移民和諧共處至今。1974年,這里成立蕪湖首個回族民族村“西街回族村”,村內百年老宅是這段歷史的“活化石”。它們融合徽派建筑技藝與布局,有馬頭墻等徽派元素,前店后寢的格局,村落環繞水源、交通路網縱橫交錯,凸顯出蕪湖在明清時作為皖江流域商業中心的轉運型城市特點。二樓所特有的幾何形風窗,亦透露出伊斯蘭藝術風格對建筑的影響。不過,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這些老宅的房屋結構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部分建筑甚至搖搖欲墜,亟待保護與搶救。?
師生們頂著酷暑,對許氏糟坊、王家老屋、趙家老宅等建筑的整體結構、建筑尺寸、構件細節、裝飾紋樣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測量與記錄。同學們表示,面對這些飽經滄桑的老宅,仿佛能觸摸到當年回漢村民行醫坐賈、共居繁衍生息的歷史溫度。手中的測量尺不僅是在記錄數據,更是在守護一份即將消逝的文化記憶。
此次測量數據將為后續數字建模打下基礎,團隊計劃用三維建模等技術呈現老宅原貌,為文物修復提供參考,也讓老宅突破時空限制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其背后歷史文化價值。?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既是安徽工程大學設計學院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結合的實踐,也是學子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體現。團隊為老宅留存“數字基因”,守護民族文化根脈,讓這份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文:齊宛苑、徐超、李想;圖:齊宛苑、韓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