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大全-国产精品视频第二区第二页-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gg高清影视-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啪啪

三下鄉(xiāng)網,三下鄉(xiāng)指定投稿平臺
網站首頁三下鄉(xiāng)活動三下鄉(xiāng)報告三下鄉(xiāng)總結三下鄉(xiāng)心得
三下鄉(xiāng)網 > 三下鄉(xiāng)活動

三下鄉(xiāng)紀實:樊珂妤帶隊煥活秀山金珠苗繡,心連繡娘辦實事

時間:2025-07-23     閱讀:

7月的苗嶺,綠意漫過梯田,絲線在指尖流轉。00后大學生樊珂妤帶領“繡越苗嶺”實踐團隊,懷揣著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熱忱,踏上了重慶秀山金珠苗寨的土地。從初遇時的驚艷到離別時的牽掛,他們用鏡頭記錄紋樣脈絡,用腳步丈量傳承之路,更用真心貼近繡娘的生活,讓沉睡的苗繡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漸顯清晰,讓非遺傳承不僅有文化的溫度,更有生活的暖意。

初抵苗嶺:從陌生到相融,牽起傳承的線

7月11日午后,高鐵剛停穩(wěn),樊珂妤便帶著團隊直奔金珠苗寨。苗繡培訓基地里,繡娘們圍坐刺繡的場景瞬間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五彩絲線在布上翻飛,蝴蝶媽媽紋樣似要破布而出,繡娘們的笑容里藏著苗繡最本真的光。早已與秀山金珠苗繡非遺傳承人做好對接的樊珂妤,放下行李便拉著年長的繡娘嘮家常,聽她們講年少時背著背簍學刺繡的故事,筆記本上很快記滿了“平針繡要藏線頭”“蝴蝶紋是祖先的祝福”等細碎卻珍貴的細節(jié)。

當晚整理行李時,團隊發(fā)現李奶奶的繡品存放柜有些潮濕,繡線容易發(fā)霉。樊珂妤立刻讓隊員把帶來的防潮袋分給幾位老繡娘,又教她們用報紙包裹繡品隔絕濕氣。“小姑娘想得真細喲!”李奶奶摩挲著防潮袋,眼里泛起暖意。這不經意的舉動,成了團隊與繡娘們心貼心的開端。

深耕技藝:鏡頭為筆,破解傳承的困

7月12日,團隊首站拜訪李奶奶。看著老人從柜子里捧出珍藏的苗繡背帶——紋飾流暢如流水,色彩鮮麗似朝陽,隊員們立刻架起相機,從正反側多角度拍攝。李奶奶興致勃勃地演示平針繡,針線在她指尖跳著無聲的舞,隊員們分工記錄:有人扛著攝像機追拍手法,有人蹲在地上筆記“起針要從布紋縫隙穿”,一天下來,15種經典紋樣入鏡,3種基礎針法視頻存滿了存儲卡,大家累得手都抬不起來,卻對著素材笑得合不攏嘴。

7月13日,80歲的石奶奶展示高難度的古代鎖繡針法時,手指因常年刺繡有些變形。樊珂妤注意到老人揉著手腕嘆氣,悄悄讓隊員網購了護腕送給她。石奶奶戴上護腕試繡,眼眶微紅:“你們不僅學手藝,還疼我們這些老婆子。”那天,團隊不僅拍下鎖繡的每一個繞線細節(jié),還跟著石奶奶學辨絲線材質,記下“藍線要用板藍根染才夠正”這樣的老經驗,10余種幾何紋樣的排列規(guī)律,更讓大家驚嘆苗族先民的智慧。

7月14日的小波折,成了團隊的“成長課”。面對年代久遠、紋樣模糊的老繡品,樊珂妤帶著隊員用補光設備從6個角度打光,又用軟布輕輕擦去繡品上的積塵——這既是保護老物件,也是幫繡娘們解決了“寶貝拍不清”的難題。“以前想給在外打工的閨女看老繡品,拍出來都是糊糊的,現在你們這法子真管用!”一位繡娘看著清晰的照片,連聲道謝。當天,團隊不僅搶救性拍下8種紋樣,還幫3戶繡娘整理了繡品存放箱,墊上防潮紙,貼上標注紋樣名稱的便簽。

直擊痛點:聽繡娘“愁盼”,做實在事解煩憂

7月15日,與苗繡傳承人楊阿姨的深談,讓團隊心頭沉甸甸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復雜針法快沒人學了。”楊阿姨說著,指尖劃過一件繡了一半的嫁衣,“這‘萬字紋’要繡三個月,現在能靜下心來的娃,十個里難尋一個。”樊珂妤一邊速記,一邊注意到楊阿姨家的縫紉機有些卡頓,當即讓學機械的隊員幫忙調試。看著轉動順暢的機器,楊阿姨感慨:“你們不光聽我們訴苦,還真幫我們解決難處。”

7月16日,團隊終于找到懂銅鼓紋繡法的老繡娘。老人從箱底捧出傳家繡品時,手有些抖——繡品邊角磨損嚴重。隊員們趕緊拿出帶來的無酸收納盒,幫老人將繡品輕輕放好,又教她“每月用軟毛刷掃一次灰”的保存方法。“這寶貝存了幾十年,今天才算有個安穩(wěn)家。”老繡娘拉著樊珂妤的手不放,細細講起銅鼓紋里“太陽歷”的秘密。那天,團隊不僅拍下清晰的銅鼓紋,更記下了紋樣背后的12個古老傳說。

7月17日補充拍攝時,年輕繡娘小吳提到“想學盤金繡,卻找不到詳細教程”。樊珂妤當即讓隊員把剛拍的盤金繡視頻傳了一份給她,又記下她的微信:“后續(xù)整理好的針法筆記,我一并發(fā)你。”小吳看著手機里的視頻,眼里亮了起來:“這下練針法有底氣了!”

滿載而歸:云端筑庫,情牽苗嶺不停步

7月19日離別時,繡娘們捧著親手繡的蝴蝶掛件涌來。李奶奶塞給樊珂妤一個荷包:“里頭是驅蚊的草藥,城里蚊子多。”石奶奶拉著她的手反復叮囑:“別忘了常發(fā)你們整理的紋樣給我看。”團隊的行李箱里,除了數百張紋樣照片、30余段針法視頻,還有滿滿一箱繡娘們的牽掛。

返程后,“繡越苗嶺”團隊沒有停下腳步。他們第一時間將所有素材分類整理,建立起秀山金珠苗繡數據庫,標注每種紋樣的寓意、針法要點,并特意為老繡娘制作了大字版的《繡品保存手冊》,寄到苗寨。樊珂妤每周都和楊阿姨、小吳視頻,分享數據庫的更新進度,解答她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小吳說,用團隊拍的視頻教村里的姑娘學繡,大家進步特別快;楊阿姨則高興地告訴她,有年輕人看到網上流傳的銅鼓紋照片,特意來村里拜師了。

從初抵時的陌生到如今的默契,從鏡頭里的紋樣到生活里的幫扶,樊珂妤和團隊用9天的三下鄉(xiāng)之旅證明:傳統技藝的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記錄與拯救,而是雙向的溫暖與共生。當苗繡的紋樣在云端清晰呈現,當繡娘們的笑容里多了份踏實,秀山金珠苗繡的春天,正隨著這一針一線的堅守與聯結,慢慢鋪展開來。

 

作者:三下鄉(xiāng)網     來源:三下鄉(xiāng)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xiāng)活動推薦
回頂部三下鄉(xiāng)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