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烽火記憶,賡續青年薪火﹣﹣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子赴南通革命紀念館開展紅色尋訪
時間:2025-07-24 閱讀:
步入紀念館,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光影交織間,一件件斑駁的武器、一封封泛黃的家書、一幅幅褪色的照片,無聲地訴說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那段血火交融的崢嶸歲月。展柜中靜靜陳列的土槍、軍號與草鞋,在柔光下折射出信仰的力量,將學子們的思緒拉回那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年代。
多媒體技術生動重現了革命場景,動態影像仿佛燃燒著當年的戰火硝煙。當巨幅黑色大理石墻上鐫刻的528位烈士英名映入眼簾,隊員們久久駐足,肅然起敬。這片英雄的江海大地,曾有一萬八千多名優秀兒女為民族解放赴湯蹈火,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更逾兩萬人。指尖輕觸冰冷的石壁,隊員們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講解員深情講述了一位92歲高齡的抗戰老兵的往事:1945年她投身野戰醫院時年僅16歲,家族中五位黨員、四位新四軍,長兄犧牲后僅能以衣冠冢安葬。"他們用生命鑄就了不朽的紅色豐碑。"隊員們動情地在實踐日志中記錄下感悟,"每一件遺物都在證明,英雄不是課本」遙遠符號,而是有熱血、有牽掛、有理想的鮮活生命。"
在"江海偉業廳",一組氣勢恢宏的實景雕塑再現了蘇中戰役的壯闊圖景。粟裕將軍指揮華中野戰軍半月內連戰連捷,七場戰役的戰術沙盤前,隊員們屏息凝神,感受著戰略智慧與革命豪情。當講解員提到象征勝利與不屈的"天下第一刺刀"造型紀念碑(高27米,矗立于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時,隨行的軍事愛好者由衷感慨:"這把刺刀不僅刺穿了敵人的防線,更挑起了民族自強的脊梁!"學習的高潮在莊重的宣誓廳上演。面對鮮紅的黨旗,全體隊員莊嚴舉起右拳,誓言在廳堂中回蕩:"我志愿繼承先烈遺志,賡續紅色血脈…"鏗鏘有力的聲音,仿佛與無數革命先輩和后來者的誓言隔空共鳴。此刻,崇高的革命理想與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話。宣誓完畢,有隊員鄭重取出隨身攜帶的泛黃《張謇傳》-﹣這位實業救國的南通先賢,正是近代革命思想的重要啟蒙者。書中"父教育,母實業"的箴言,與紀念館近代廳所展示的張謇教育救國史料相互印證,讓隊員們對家鄉先賢的開拓精神與愛國情懷有了更深理解。
離館時暮色初臨,紀念館穹頂的紅星已亮起溫暖而堅定的光芒。此次南通革命紀念館之行,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煉,為青年學子注入了強大的信仰力量,激勵著他們將“烽火記憶”內化于心,將“青年薪火”代代相傳。
作者:李靜偉 來源: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傳承烽火記憶,賡續青年薪火”實踐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