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7月7日,安徽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智繪毛畈”實踐團隊懷揣著助力鄉村振興的熱忱,深入毛畈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腳踩泥土、貼近群眾,通過實地調研、直播助農、文化科普等多元形式,用青春力量為毛畈村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在實踐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深入產業一線,探尋鄉村發展密碼
為全面了解毛畈村產業發展現狀,實踐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與特色產業基地,開啟了“沉浸式”調研之旅。在郁郁蔥蔥的葡萄園內,團隊成員們詳細詢問葡萄種植技術、產量及銷售渠道,看著掛滿枝頭的飽滿果實,真切感受到特色農業為鄉村帶來的生機;在葡萄酒廠里,從葡萄釀造到成品灌裝的全流程參觀,讓團隊成員們對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有了直觀認識;而獨具鄉村特色的火鍋民宿,則讓團隊成員們看到了“農旅融合”的創新模式,感受到毛畈村在盤活閑置資源、打造鄉村新業態上的構思。
每到一處,團隊成員都認真記錄、積極提問,與當地經營者深入交流產業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毛畈村的產業發展充分結合了本地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為青年學子理解“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振興”提供了生動案例。
(團隊成員深入葡萄園。攝影:余康妮)
(負責人方總向團隊介紹毛畈特色產品。攝影:余康妮)
創新宣傳形式,為鄉村魅力“發聲”
為讓更多人認識毛畈、走進毛畈,實踐團隊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積極開展直播助農活動。團隊成員化身“帶貨主播”,走進葡萄園、民宿等地,通過鏡頭向網友展示毛畈村的特色農產品和鄉村風光,詳細介紹產品特點與購買方式,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互動,有效拓寬了當地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
此外,團隊還特別邀請毛畈村支部書記姚有志共同錄制宣傳短視頻,為毛畈村量身打造“聲畫名片”。結合村里的特色產業和民俗文化,團隊精心創作毛畈村專屬歌曲,以激揚明快的曲調勾勒鄉村振興的蓬勃氣象。實踐團隊全程負責視頻的策劃、拍攝與后期制作,通過年輕化的視角和剪輯手法,讓短視頻更具傳播力。姚書記表示:“大學生們帶來的新想法、新技術,讓我們村的宣傳更接地氣、更有活力,相信會有更多人通過這些視頻了解毛畈、喜歡毛畈。”
(團隊開展直播帶貨。攝影:余康妮)
(團隊成員與姚有志書記錄歌現場。攝影:余康妮)
發揮專業所長,科普課堂點亮童心
作為機器人工程專業的學生,團隊成員利用專業優勢,為當地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小課堂。成員們以人工智能發展史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講解AI賦能知識;借助智能小車模型,形象展示機械構造與智能原理,引導孩子們在互動實踐中觸摸科技、探索未知;課堂上,孩子們踴躍參與互動小游戲,對科技的好奇與探索欲被充分激發。
“原來人工智能應用這么廣泛!”“哥哥姐姐操作的智能車好厲害!”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課堂。實踐團隊成員表示,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鄉村孩子打開一扇看世界的小窗戶,是這次實踐中最有意義的事之一。通過科普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學生的暑期生活,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科學與夢想的種子。
(團隊成員進行授課。攝影:余康妮)
(團隊與小朋友們合影。攝影:余康妮)
此次深入毛畈村的一系列活動,讓青年學子在深入鄉村的過程中,既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也用實際行動為毛畈村的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團隊成員們表示,未來將繼續關注毛畈村的發展,將實踐中的所學所思轉化為成長動力,努力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青年,用智慧與擔當助力鄉村振興事業行穩致遠。
(撰稿人:王希 余康妮)
(攝影:余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