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陽光灑滿明陽中學的操場,蟬鳴與歡笑聲交織成夏日最動人的樂章。7月2日,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文法系“知行踐熱土,青春筑攸光”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們,帶著滿腔熱忱為這里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兼具知識與趣味的支教活動。課堂上的專注的眼神、手工課上的奇思妙想、畫紙前的認真勾勒,共同編織出一段難忘的成長記憶。
上午八點半,支教活動在同學們的期待中拉開序幕。
安全課堂筑防線,通識教育入人心
通識教育安全課上,實踐團成員龍嘉興、李文暢擔任主講。他們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互動問答和講解,為同學們重點普及暑期安全知識。課程涵蓋了防溺水、用電安全這兩個方面。實踐團成員們詳細講解了遭遇溺水險情時的正確應對原則和方法,包括如何智慧求救與協助救援,特別強調未成年人應以保障自身安全為前提,并介紹了利用身邊物品(如長竿、繩索、漂浮物)進行間接救援的理念。課程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互動,讓“安全無小事”的理念深入人心。
圖為支教組成員進行授課。諶欣樂 供圖
漆扇傳承文化韻,指尖流轉匠心美
下午的手工漆扇課則是一場融合了知識普及與動手實踐的文化體驗。實踐團成員吳丹首先向同學們澄清了一個重要概念: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大漆工藝’,而現代手工漆扇是利用其原理和美感進行的創作延伸。他們介紹了大漆的歷史、特性以及傳統漆藝的珍貴價值,幫助同學們理解其文化底蘊。
接著,實踐團成員諶欣樂同學走到臺前,完整演示了利用安全環保彩漆制作漆扇的全過程——從構思圖案、調制顏色,到在扇面上進行點染、飄浮、勾勒等技法。她的清晰演示吸引了所有同學的目光。
演示結束后,材料分發到每位同學手中。孩子們立刻興致勃勃地投入創作:有的嘗試調和天空般的藍與晚霞般的粉;有的大膽將紅黃顏料滴入水中,讓扇面浸染出火焰般的紋路;還有的用細竹簽小心翼翼地勾勒著簡單的圖案。實踐團的成員們穿梭在同學們中間,及時解答疑問,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自主創作和實踐團成員的陪伴指導下,一把把原本空白的素扇逐漸被賦予了個性化的色彩與生命力,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孩子們對傳統技藝的新奇體驗和對美的獨特表達。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學生的作品的合影。諶欣樂 供圖
素描課堂培素養,藝術種子悄悄生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在素描課的畫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實踐團調研組成員樊依冰站在講臺上,繪聲繪色地為學生們講解素描。“素描就像蓋房子,線條是地基,光影是磚瓦,只有把基礎打牢,才能建起漂亮的‘藝術大廈’。”她的比喻讓同學們瞬間明白了素描的要義。
課堂從最基礎的線條練習開始。“大家試著畫十條平行線,盡量讓它們像鐵軌一樣整齊。”樊依冰的話音剛落,教室里便響起鉛筆摩擦紙張的沙沙聲。有的同學手腕僵硬,線條歪歪扭扭像小蛇;有的則用力過猛,紙面被劃出深深的痕跡。實踐團成員們立刻分組行動,手把手地糾正握筆姿勢:“手腕放松,用手臂帶動鉛筆移動。”
隨著課程推進,教學內容從簡單的直線、曲線過渡到光影表現。樊依冰舉例講臺的一個角,從不同視角看,看到的明暗陰影也有所不同。她一邊示范明暗交界線的畫法,一邊提醒大家:“觀察比動筆更重要。”同學們紛紛湊近模型仔細打量,當看到自己筆下的幾何體漸漸有了立體感,有的同學興奮地舉起畫紙向實踐團成員展示,成就感在眉眼間綻放。
圖為實踐團成員進行授課。席琴 供圖
青春實踐顯擔當,知行合一譜新篇
此次支教活動中,我院文法系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用專業與熱情架起了一座橋梁,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從安全知識的普及到傳統技藝的傳承,從藝術素養的培養到成長困惑的解答,每一堂課都凝聚著實踐團成員們的用心。正如一位實踐成員在活動后所說:“支教不是單向的給予,在傳授知識、解答疑惑、陪伴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自身對責任的理解、溝通的能力、臨場應變都在經歷著真實的鍛煉與成長。”實踐團成員們的真誠付出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種子,而服務鄉村教育的實踐經歷,也成為了他們青春歲月中一段珍貴的“知行合一”的成長篇章。(通訊員 周俊穎 王俊楠 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