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勵精圖“智”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深入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開展暑期“百千萬工程”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座談、走訪、實地考察及參觀學習,聚焦丘陵地帶智能農機推廣面臨的成本、技術與政策壁壘,為后續構建評價體系、助力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奠定基礎。
為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深圳大學積極開展2025年暑期“百千萬工程”社會實踐活動。在這個7月,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勵精圖“智”百千萬工程突擊隊來到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開啟了他們的助農征程。
青春對話果農——深入鄉間的調研足跡
炎炎夏日,上洋鎮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深圳大學勵精圖“智”突擊隊的青年學子們。他們帶著對鄉村振興的熱忱,循著果香深入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土地,以對話傾聽需求,在“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開啟了一場青春與農耕的深度對話。
1“青農對話”座談會 7月14日,突擊隊隊員來到了上洋鎮鎮司法局,與鎮團委副書記洪詩淇同志以及陽西縣會眾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老板吳頓華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
訪談中,洪詩淇副書記直擊痛點,表示現在人工流程成熟,智能機試錯成本較高,且農戶對新設備的陌生與效果存疑,望而卻步。吳頓華社長的話更顯現實:“農夫果園花三百萬引進的智慧分果設備,損耗率90%,遠不如人工5%的損耗實在。”一下午的座談里,無人機噴藥的高效與底層枝葉需人工補打的矛盾、散戶與合作社對農機需求的差異,在你來我往的交流中逐漸清晰。
7月15日與16日,突擊隊隊員先后與菩提村村委副書記、石橋村老村長以及農技站站長、農戶們開展了座談。
在一問一答中,成員們進一步了解了上洋鎮農戶對智能農機使用的接受度。菩提村村委副書記提到,全自動化的投入(如霧化、滴灌等)成本太高,“100畝投入資金大概要30多萬,今年荔枝產量大,才一塊多一斤,要賣多少才能回本?”珠海對口幫扶基地的吳先生則表示,分揀機“工作原理是按重量分揀,分不出好壞果的,仍然需要人工分揀好壞果”,對于散戶分攤成本使用智能機的模式,他提到“更可能是大家約定好哪一天用機器把所有人的田地都弄好”。此外,石橋村老村長指出,農機“在平整的土地會使用的多一點,坡地基本很難使用”,且“我們的地都比較少,使用的性價比也不是很高”,所以農戶更多依賴人工。
這些來自不同群體的聲音,清晰呈現了成本高、性價比低、地形限制等影響農機接受度的關鍵因素。
2“果香里的走訪”散戶調研 走訪中,散戶對農機的使用呈現復雜態度。部分農戶使用無人機打藥,但反映存在弊端:藥效不佳致百香果生蟲,藥液易飄至別家田地引發糾紛,且樹冠下層需人工補噴,租借每畝25元仍覺成本壓力大。
電動剪刀在采摘中效果受限,農戶稱其“好果壞果都剪,損耗率高”,不如人工精準。分揀環節則完全依賴人工,上洋益豐源合作社明確表示“機器識別不出壞果”。
成本與地形是主要制約。散戶因種植規模小、地塊分散,認為農機性價比低,6畝地農戶直言“買不起”,黃皮種植阿婆提及“補貼與小戶無關”。坡地運輸依賴人力或三輪車,農戶迫切希望有能爬坡的小型運輸設備,同時期待低成本枝條粉碎機等適配農機,共享農機模式也被多次提及。
3“田間實驗室”下地考察 7月16日下午,在白石村村委干部的帶領下,我隊前往當地百香果種植園開展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參與百香果采摘作業,隊員們深入學習了百香果的生長特性與采收技術要點,并就該品種的種植管理、市場銷售等情況與農戶進行了深入交流。
活動最后,團隊拍攝了“黃金百香果”影像資料,為后續科普宣傳積累素材。本次實地考察不僅加深了隊員對百香果產業的認知,也為進一步研究特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4“農機成果展?青春助農站”參觀活動 7月17日下午,團隊赴廣東數字農業(陽西)展覽館學習交流,通過直播間模型、數字大屏、微縮模型、全息講解等,重點了解了廣東數字農業農村行動計劃、陽西創新模式“一云”“四園”以及氣象監測、5G無人設備等數字技術應用成果。此行,團隊深刻感受陽西推進農業數字化的決心與實踐成效。
7月18日上午,團隊參訪了上洋鎮寶光大院。這座歷史悠久的村民活動中心為團隊成員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大家觀摩戲曲表演、參與棋藝交流,沉浸式體驗當地非遺文化與民俗風情,并與村民展開了深入互動。
果香中的“現實煩惱”——實踐理想撞上現實壁壘
青春的熱忱在現實中遭遇了多重考驗。調研發現,智能農機在鄉村的推廣正面臨“三重壁壘”:技術不成熟、政策普及率低、成本過高。
在技術應用上,現有農機存在功能局限與適配性不足的問題。無人機噴藥雖有所使用,但存在藥效差、易飄到別家田地、樹冠下層需人工補噴等不足,且受植被間距和電線桿影響大,弊端不少;電動剪刀采摘損耗率高,不如人工;分揀機僅能按重量分級,無法識別壞果,荔枝分揀與包裝等仍依賴人工;同時,耙地機在復雜地形需人工輔助,除草機適配性差,運輸環節缺乏適用設備,丘陵坡地運輸依賴人力……現有智能農機功能并不完全適配實際作業要求。
組織模式上,散戶多通過“拼單共用”或向合作社租借的形式使用無人機、耙地機等,但缺乏統一調度平臺,糾紛時常發生;政策補貼同樣存在局限,主要覆蓋無人機、分揀機等,且多流向合作社或集體,散戶難直接享受,補貼流程慢,小型農機補貼缺失,部分農戶對補貼政策不了解,認為與小戶無關。
高成本顯著制約農機普及。農機購置成本高,從幾百到幾千甚至數萬元不等,全自動化設備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長,散戶難以承擔。維護成本也較高,部分農機質量差、維修頻繁,無人機保險費用成為隱性負擔,相比之下,人工成本更低,導致散戶更傾向于人力作業。
青春賦能計劃——從調研到行動的展望
從果園到屏幕:青年學子用新媒體給上洋水果“講故事” 新媒組已與會眾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就品牌打造展開深入磋商,核心議題聚焦果蔬品牌的LOGO設計、商標申請以及果蔬的包裝設計。雙方明確將上洋鎮“水土高鉀、水果糖分高”的地域特色融入創意,初步確定為荔枝、百香果、圣女果三類水果設計差異化包裝——因百香果即將上市,其包裝方案已列為優先推進項,目前正處于元素打磨階段。
在宣傳推廣方面,團隊計劃制作科普推文與短視頻對上洋鎮進行宣傳,相關創意與方向已在與農業合作社的溝通中逐步清晰。
從調研到具體改進:數據深耕細作,靶向破題進行時 調研組持續扎根一線,通過多維度訪談積累了扎實的一手資料。后續,團隊將運用扎根模型,對訪談文字編碼、分析,產出《陽西縣智能農機推廣調研報告》,構建“丘陵地智能農機推廣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可復制的“SOP”,并持續聯動校園技術團隊改進智能農機。
聯絡員:李怡晨、石貝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