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傳承傳統文化、守護非遺技藝的時代號召,我們以“體驗非遺魅力,傳承畫扇匠心”為實踐指引,借鑒“閱讀?心理課堂”沉浸式、互動式實踐模式,整合文化調研、技藝學習、創意融合等多元方法,將目光聚焦于畫扇這一承載千年審美與技藝的傳統工藝。希望借青春之力,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7月25日,桂林航空工業學院“非遺傳承,與‘漓’同行”實踐隊奔赴陽朔莫氏扇藝坊,踏入古樸的制扇空間,木香與墨香交融,老匠人專注勾勒扇面的身影,瞬間拉開學子們與畫扇對話的帷幕。
從調研畫扇歷史脈絡、地域文化淵源,到拜師學藝,親手研磨顏料、練習扇面構圖,再到嘗試將現代美學、青春創意融入傳統形制,每一步都走得扎實且鮮活。在一筆一墨的暈染里,在一折一繪的精巧中,學子們探尋畫扇背后的文化密碼,讓古老技藝在青春實踐的碰撞中,書寫傳統與現代交融、傳承與創新共生的動人故事。
圖為大學生們與孩子們聽扇藝傳承人講解扇藝知識 周超塵 供圖
活動當日,蟬聲作引,大學生們牽著孩子們踏入滿是精美扇作的展館,古樸雅致的檀香紙墨味瞬間包圍眾人。扇藝傳承人站在陳列著花鳥、山水、人物等題材扇品的烏木展架前,開啟“扇藝課堂”。
從扇骨選材的苛刻考究,到扇面繪畫的皴擦點染筆墨技法,再到折扇開合的微妙力學巧思與風聲,傳承人一一娓娓道來,將扇藝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蘊與匠心故事化作生動話語,仿佛讓竹骨紙絹呼吸。
圖為大學生們在扇藝展館里欣賞、研究各式畫扇作品 楊壯 供圖
踏入展館,古雅氛圍撲面而來,檀木香混著紙墨味在空氣中緩緩流淌。滿墻扇作如被風輕輕掀開的文化卷軸,花鳥蟲草靈動欲飛、山水意境悠遠若歌,筆墨間藏著匠人千錘百煉的巧思與呼吸。
身著志愿藍馬甲的大學生們瞬間被吸引,腳步不自覺放慢——他們或駐足凝視,細品扇面構圖的留白與色彩冷暖的呼吸;或輕聲交流,討論一筆赭石里如何暈染出夕陽;或踮起腳尖,試圖看清折扇開合時竹骨與紙絹的微妙弧度。一位女生忍不住伸手,用指腹輕觸扇面邊緣,仿佛想透過那一層薄薄的宣紙,感知水墨未干的溫度與匠人掌心的溫度;身旁的伙伴則微微彎腰,目光從扇柄滑向扇尾,連扇墜的流蘇擺動都不肯放過,整個人沉浸在傳統藝術最細微的呼吸里。
圖為大學生們和孩子們觀察在紙上專注書畫創作 李國瑜 供圖
從墨色調配的竅門——焦、濃、重、淡、清五階遞變,到花鳥勾勒的筆觸——中鋒轉側鋒、藏鋒又出鋒的微妙提按,再到構圖布局的思路——留白處讓風可居、實處讓墨可憩,匠人耐心講解、示范,每一筆都飽含對畫扇工藝的熱愛與專注,仿佛要把歲月沉淀的溫度一并遞到觀者掌心。
匠人指尖輕點硯臺,將濃淡相宜的墨色層層暈染,先以清水破墨泛起煙青,再輕蘸赭石點染花心,仿佛在絹面上奏響無聲的韻律;時而懸腕提筆,腕底似有松風鼓動,以抑揚頓挫的線條勾勒出蘭草迎風之姿,葉脈間飛白留聲,連花瓣上的露珠都透著靈動的光暈,仿佛下一刻就要沿扇骨滾落。
圖為扇藝匠人教大學生們和孩子畫扇 周超塵 供圖
扇藝匠人鋪展宣紙,手持狼毫,從握筆姿勢、墨色調配教起:如何三指虛握、腕平掌豎,如何以清水破墨、調出五色階。一筆中鋒轉側鋒,勾出蘭葉柔韌;一按一提,點作雀眼靈動。
在扇藝匠人示范時,大學生們則緊盯細節,帶著從匠人那學來的技巧,慢慢在扇面勾勒,讓傳統文化傳承的種子,在這一勾一描、一笑一教中,悄然扎根生長。
圖為大學生們和孩子們認真學習扇藝匠人在紙上專注書畫創作 楊壯 供圖
這不是普通的學習體驗,而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青春行動。大學生們借暑期實踐契機,成為書畫藝術傳承的接力者。他們不僅學習技法,更深入了解書畫背后的文化內涵,計劃將所學轉化為后續推廣傳統文化的動力。通過與藝人近距離交流,打破傳統書畫傳承的專業壁壘,讓青春視角與古老藝術碰撞,為書畫傳承注入新活力。
從在扇藝坊里一筆一劃臨摹經典扇面,感受水墨韻律與構圖章法,到與老藝人圍坐長談,聆聽畫扇從選材、制作到傳承的百年故事,大學生們的每一步探索,都在為傳統文化傳承拓寬路徑。當青春力量持續涌入,古老書畫藝術傳承的河流,必將因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流淌得更悠遠、更鮮活,讓書畫里的山河詩意,在新時代持續暈染開去。
扇藝匠人專注演示,手中工具在扇骨、扇面材料間穿梭,精心組裝、拼接,將零散部件變為初具雛形的畫扇。幾位身著藍色志愿服的大學生圍站一旁,目光緊鎖匠人動作,認真學習畫扇制作流程,從材料裁剪、部件拼接,到整體成型,不放過每個細節。
從選料、裁剪到組裝,每一步都有匠人的悉心指導。大學生們親手操作,感受傳統工藝的細膩與嚴謹,在一折一合、一裝一嵌中,觸摸歷史文化的溫度,讓畫扇制作這一非遺技藝,在青春實踐里傳承延續,綻放新的活力。
圖為大學生們用毛筆在扇面上進行繪畫創作 李國瑜 供圖
大學生們端坐桌前,檀墨清香與顏料清冽交織。空白扇面如一方雪夜,靜待春訊。她先以指甲輕劃中線,定出構圖,再取狼毫蘸赭石,破入清水,調出夕陽暖暈;又調花青,點染遠山微嵐。
筆鋒于絹上游走,或繪花鳥蟲草——翠鳥啄羽、蝶翅顫金,展現自然生機;或寫山水意境——孤舟蓑笠、遠寺鐘聲,傳遞文人情懷。金粉輕勾云紋,留白處讓風可棲;朱砂微點櫻桃,使盛夏躍出紙背。她將傳統文化元素以當代配色重組,令古意在扇面重生。
圖為畫扇非遺傳承人成果展示 周超塵 供圖
這些陳列的畫扇,是實踐成果的集中展示。它們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文化傳承的“使者”。活動中,大學生們借畫扇開展文化分享,向社區居民、青少年講解扇藝知識,讓更多人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溫度。畫扇從工作室走向大眾視野,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古老扇藝在暑期實踐里,以青春語態“活”起來。
從扇面繪制時,大學生們與孩子們共執畫筆、以墨色暈染山河花鳥的專注,到帶著畫扇走進社區,圍坐分享會里居民們眼中閃爍的好奇與驚嘆,畫扇完成了從“創作”到“傳播”的跨越。每一次將畫扇遞給老人,聽他們回憶舊時搖扇納涼的故事;每一回向孩子展開扇面,看童真想象與傳統技法碰撞出火花,都讓畫扇承載的文化,真正流入生活的細縫。這是青春實踐與非遺傳承的雙向奔赴,讓藏在工作室里的古老扇藝,借由一把把畫扇,在夏日的風里,吹進更多人心里,續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新篇。
圖為實踐結束后,非遺傳承人所贈送的畫扇 楊壯 供圖
他們一筆一劃勾勒,讓墨色在扇面暈染、在留白處呼吸,將“墨分五色”的千年口訣化作青春腕下的輕盈舞蹈;讓傳統技藝在青春創作中煥新,如夏木抽芽般舒展。這些畫扇,有對自然生機的捕捉——翠鳥、鳴蟬、風荷皆躍然紙上;有對古典詩意的詮釋——遠山淡影、孤舟蓑笠皆含情脈脈;更飽含著大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他們把敬意揉進顏料,把心跳留在筆鋒。
從匠人示范,到大學生們與孩子嘗試創作,每一步都凝聚著對畫扇傳承的期待。老藝人指尖的一提一按,像把歲月折進扇骨;大學生們俯身為孩子托腕,像把未來鋪展在絹面。大學生們手持畫扇的笑容,是實踐成果的最佳見證,也是古老扇藝在盛夏里最明亮、最輕盈的回響。
圖為參與畫扇非遺傳承暑期實踐的人員和扇藝匠人與孩子們的合影 主辦方 供圖
當快門定格下合影里的笑臉,這場以畫扇為紐帶的傳承之旅并未真正落幕。那些在扇面上落下的每一筆墨、記下的每一則技藝筆記,以及孩子們攥在手里不肯放下的半成品畫扇,都是延續的開始。
未來,實踐隊會帶著在扇藝坊里收獲的匠心與熱忱,將莫氏扇藝的故事講給更多同齡人聽——或許是在校園分享會上展示親手繪制的扇面,或許是通過線上平臺科普畫扇背后的文化脈絡。而漓江畔的扇藝坊里,新一批學員或許會發現,展架上多了幾把帶著青春筆觸的畫扇,那是屬于這個夏天的印記,也是非遺傳承里“新舊相接”的生動注腳。當傳統技藝始終有年輕的目光注視、有熱忱的雙手參與,莫氏扇藝的墨香便會像漓江的流水般,在時光里持續流淌,生生不息。
(通訊員 楊壯 劉洪成 劉歡民 葉景楨 周超塵 劉志平 黃禹榛 唐宇康 楊邵瑄 李國瑜 田燦 劉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