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大全-国产精品视频第二区第二页-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gg高清影视-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啪啪

三下鄉網,三下鄉指定投稿平臺
網站首頁三下鄉活動三下鄉報告三下鄉總結三下鄉心得
三下鄉網 > 三下鄉活動

探索鄉村振興樣板:徐州美麗鄉村建設實踐

    時間:2025-08-02     閱讀:
    來源:三下鄉網

  為深入學習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成果,2025年7月23日,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4名實踐隊員在史貝貝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了素有“華夏文明一枝花”美譽的徐州市青山泉鎮馬莊村和房上村,開啟了一場探尋鄉村發展密碼的旅程

圖片一:實踐團在馬莊村村史館前合影

文化禮堂:追溯村史,感悟發展偉力

  抵達馬莊村后,師生們首先來到了馬莊文化禮堂。踏入禮堂,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一段段詳實的文字介紹,串聯起馬莊村的奮斗歷程。

  在講解中,隊員們了解到,多年來,馬莊村歷任書記帶領村民艱苦創業。上世紀80年代,老支書孟慶喜響應經濟建設號召,帶領村民在無技術、無設備、無資金的艱難條件下,建成煤礦,為村莊發展攢下第一桶金 。此后,又陸續興辦面粉廠、水泥廠等十多個企業,組建金馬集團,使馬莊實現了企業化,成為富強村。但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以及生態保護的需要,馬莊積極轉型。

圖片二:實踐團聽講解員講解村史

  2019年,總書記來到馬莊村參觀綠色環境文明建設,留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更為馬莊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村兩委的引領下,馬莊村關閉污染企業,利用采煤塌陷地打造出碧波萬頃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同時,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先后投資800余萬元,建成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神農廣場、村史館等1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讓村民在物質富裕的同時,精神也富足起來。

探秘非遺香包:指尖技藝,繡出致富新路

  告別文化禮堂,師生們來到馬莊香包制作基地,探尋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奧秘。踏入制作車間,只見繡娘們飛針走線,五彩絲線在她們手中交織出精美圖案,形態各異、琳瑯滿目的香包擺滿了展示架,其中,還有習近平總書記同款“真棒”香包,寓意美好,做工更是精巧絕倫。

圖片三:實踐團在箱包制作處合影

  據了解,馬莊香包歷史悠久,其制作工序復雜,選用天然中草藥,經選布、剪樣、縫制到裝藥等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不僅香氣獨特持久,還具有預防感冒、驅蚊蟲等功效。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秀英老人多年來致力于香包技藝傳承與創新,帶領村民將家庭小作坊發展成規模化產業。如今,香包產業已成為馬莊村的支柱產業之一,不僅解決了本村及周邊近千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去年銷售額更是突破1400萬元 。通過電商直播、與企業合作等多元化銷售模式,馬莊香包遠銷各地,小小的香包成為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荷包”。

  實踐隊員們被香包制作工藝深深吸引,隊員感慨道:“一針一線都凝聚著傳承人的心血,沒想到這小小的香包背后有這么大的能量,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史貝貝老師表示:“馬莊村將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希望同學們能將此次所學所感運用到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

塌陷地蝶變:環境治理的房上答卷

  房上村曾受煤礦塌陷影響,生態環境一度脆弱。面對困境,房上村積極響應徐州市“村域經濟轉型”戰略,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環境治理,向著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鄉村大步邁進。

圖片四:實踐團在房上村座談

  在塌陷區綜合治理現場,實踐隊員們看到昔日的采煤沉陷地已變身生態濕地與特色農業種植區。村里引入生態修復技術,種植耐澇耐旱植物,不僅穩固了土壤,還改善了區域小氣候。“以前這兒都是塌陷坑,荒草叢生,現在種上了經濟作物,既能防沙固土,還能帶來收益,一舉兩得。”當地村民介紹道。通過一系列治理措施,房上村實現了從“生態傷疤”到“綠色家園”的華麗轉身,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雙提升”行動:文明與治理的同頻共振

圖片五:房上村積分公示

  在房上村,社會文明與社區治理“雙提升”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村內設有6個網格點,59名志愿者活躍在各個角落,他們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傳播者”與社區治理的“前哨兵”。

  從村規民約的宣傳普及,到鄰里糾紛的調解處理,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感染著每一位村民,讓文明之風在房上生根發芽。在社區治理創新方面,房上村推出積分制管理,村民參與志愿服務、環境衛生整治、孝老愛親等活動均可獲得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或享受村內服務。這一舉措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實現了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讓房上村的社會文明與社區治理水平邁向新臺階。

家門口的服務站:便捷生活圈的構建

  基礎設施建設是房上村發展的重要支撐,“家門口實踐基地”“就業服務基地”和“易風民俗大廳”成為村里的亮點工程。

  “家門口實踐基地”主要負責村民矛盾調解和生活幫扶,志愿者定期上門走訪,及時解決村民生活難題。“就業服務基地”則整合村里閑散勞動力,根據市場需求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而“易風民俗大廳”既是村民舉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也是老年人的幸福食堂。村里為老年人提供就餐優惠,解決他們的生活之憂;同時,通過為企業提供午餐配送服務,實現大廳的自我運營,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一定收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多元產業促增收:鄉村振興的經濟引擎

  房上村的集體增收之路多元且扎實,在食堂運營、農產品銷售、環境治理項目以及大棚經濟等領域多點開花。食堂的運營不僅方便村民,還通過承接村內活動和對外服務增加收入;農產品借助電商平臺和線下合作,拓寬銷售渠道,提升附加值;環境治理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轉化;大棚經濟則引入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特色果蔬種植,產品暢銷市場。

  房上村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千萬工程”理念,以黨建引領“五治融合”,凝聚村民力量,改善民生福祉。通過此次對馬莊村和房上村的實地實踐,實踐隊員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生動實踐,也為馬莊村與房上村的發展成就所鼓舞。實踐隊員們表示,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學習動力,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作者:張鴿 侯嘉晨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活動推薦
回頂部三下鄉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