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響應文化強國與鄉村振興戰略號召,近日,西安工業大學“陶鑄青春,助力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區,開展“探秘黑瓷非遺,對話匠心傳承”主題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通過深度調研、技藝體驗、創新傳播等方式,沉浸式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堯頭窯黑瓷燒制技藝的千年魅力,為非遺活態傳承與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實踐隊于堯頭窯陶藝制作工坊前合影 趙哲供圖)
一、共建實踐基地:校地攜手育人才
實踐隊與澄城縣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區管委會成功簽署“西安工業大學實踐教育基地共建協議書”,并舉行授牌儀式。此舉標志著校地雙方在非遺保護傳承、人才培養、文化研究與鄉村振興等領域建立起長效合作機制。基地的建立,不僅為西安工大學子提供了穩定的實踐平臺,也為堯頭窯非遺技藝的學術研究、創新設計與青年人才引入開辟了新的路徑,是深化產教融合、助力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務實之舉。
(圖為西安工業大學與澄城縣堯頭窯管委會舉行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 安卓蕓供圖)
二、探秘古窯遺韻:觸摸千年窯火魂
堯頭窯享有“黑瓷之鄉”盛譽,其燒制技藝始于唐,綿延1300余年。實踐隊系統考察了古窯址遺跡、陶瓷博物館及傳統柴燒窯房等。斑駁窯壁與層疊瓷片,無聲訴說著“十里窯場”的往昔榮光。隊員深入記錄“拉坯成型、草木灰釉、高溫燒制”等核心工序,體悟凝結其中的古人智慧結晶。當地資料顯示,堯頭黑瓷以“黑如墨、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著稱,曾是關中民生所系,今為珍貴文化遺產。在非遺展廳,百余件黑瓷精品陳列有序,器型從日用碗碟至藝術擺件,彰顯“黑珍珠”獨特神韻,工藝師傅現場解密“七十二道工序”與“滴油不漏”技藝精髓,詳述“跳刀紋”“鐵銹花”等傳統紋飾技法,令隊員們嘆為觀止。
三、 對話匠心傳承:守正創新謀未來
團隊深度訪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忠陽老師。其現場演繹“拉坯利坯”絕技,并坦言傳承困境:“守藝需耐寂寞,破局更需擁抱時代。”面對市場萎縮與傳承斷代風險,劉師傅積極推動產品創新,開發茶器、文創等新產品,并運用短視頻平臺普及黑瓷文化,踐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念。省級傳承人周引弟向隊員們展示了其匠心獨運的陶制作品,每件圖案皆手繪而成,是匠人對生活與歷史的深情注解。她將學習心得化為短詩,使粗糲陶土與細膩詩情交融,讓非遺傳承升華為文化與情感的詩意表達,其熱愛與堅守令人動容。
(圖為周引弟老師向隊員講解陶制作品 安卓蕓供圖)
四、體驗制陶匠心:指尖塑就文化魂
隊員們走進非遺工坊,親身體驗揉泥、拉坯等核心工序。指導師傅強調:“揉泥求勻,拉坯控力,皆是代代相傳的技藝精髓。”他表示,非遺制陶承載先輩智慧,雖面臨挑戰,但通過創新與體驗,正吸引更多關注,亟盼青年力量加入,讓技藝薪火相傳、煥發新彩。初次嘗試雖困難重重,經師傅悉心指導,隊員們技法漸精,部分成功塑出陶坯雛形。親身體驗讓隊員們深切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精妙與傳承之艱,更強化了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責任擔當。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制陶 趙哲供圖)
五、策展科普非遺:解碼土火藝術美
堯頭窯黑瓷燒制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為提升公眾認知,實踐隊系統梳理其歷史脈絡、工藝特色與傳承現狀,精心編制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在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區,隊員們面向游客發放手冊,結合實物展品,深入淺出地講解其歷史淵源、工藝價值與文化內涵,并主動征集游客及當地村民對宣傳內容的反饋建議,力求提升科普實效。
(圖為實踐隊員向當地村民征集對宣傳內容的建議 安卓蕓供圖)
六、直播賦能傳承:青春視角促“破圈”
實踐隊創新運用新媒體,在堯頭窯景區開展“千年黑窯傳匠心,澄城非遺綻華彩”主題直播。鏡頭前,隊員們生動講述黑瓷從古至今的演變,展示傳統器皿與現代創意作品,結合老物件梳理發展脈絡,立體呈現千年歷史底蘊。直播設置互動問答,實時回應網友關切,有效增強參與感。“我們致力于以青年視角與數字媒介,推動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真正融入當代生活美學。”隊長韓卓孜道出初衷。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持續不斷的活態傳承與創新實踐。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西安工業大學學子們對千年窯火的深情致敬,更是以青春智慧與創新行動,深度參與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播與振興。當青年之手觸摸古老陶泥,當數字浪潮激蕩傳統技藝,堯頭窯的千年薪火便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它熔鑄的不僅是器物,更是一個民族堅定文化自信、守護歷史根脈、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彰顯了青春力量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中的時代擔當。
文案:王夢雪 王曉穎 王飛 安潔潔 韓卓孜
圖片:趙哲 安卓蕓
指導老師:李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