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感悟革命精神,地信學院“赴南京市探尋紅色基因”實踐小隊于6.24奔赴南京,走進雨花臺、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歷史印記中汲取奮進力量。
雨花臺:緬懷英烈,筑牢信仰根基 實踐首站,小隊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在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前,隊員們整齊列隊,敬獻鮮花,深切緬懷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先烈。步入紀念館,珍貴的史料、震撼的實物,生動還原了革命志士們堅定理想、無畏犧牲的斗爭歷程。實踐小隊成員拾級而上,莊重的氛圍讓青春的腳步愈發沉重。在陳列館里,泛黃的書信、生銹的刑具,無聲訴說著烈士們的堅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惲代英等革命志士以熱血踐行信仰,讓隊員們深刻領悟:信仰是黑暗時刻的執著堅守,是甘愿為理想燃盡生命的純粹。“看到先烈們在殘酷環境下仍堅守信仰,我深刻領悟到‘信仰’二字的重量,這是最生動的理想信念教育課。”小隊成員郝雯靜感慨道,先輩們的精神激勵著大家傳承紅色血脈,勇擔時代使命。在紀念碑前,隊員們莊嚴宣誓,將“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誓言,化作傳承紅色基因的行動指引。
劉欣宇 供圖
梅園新村:回溯歷史,感悟革命智慧 隨后,小隊走進梅園新村紀念館,探尋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在周恩來同志辦公居住的舊址,簡陋的陳設、珍貴的文件,訴說著“南京談判”的艱難與智慧。隊員們穿梭于展廳,透過歷史照片、書信手稿,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輩們為和平民主頑強斡旋的不易。“先輩們在復雜局勢中堅守初心、靈活斗爭,這種智慧與擔當,為我們應對成長挑戰提供了啟示。”小隊隊長表示,要將這份革命智慧融入學習生活,砥礪前行。實踐中,隊員們圍繞“梅園精神的時代價值”開展研討,結合專業知識剖析革命先輩的智慧與勇氣,深刻認識到:擔當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為家國奉獻的每一步。
孔藝雯 供圖
渡江勝利紀念館:致敬勝利,汲取奮進力量 實踐最后一站,渡江勝利紀念館里,巨大的“千帆競渡”雕塑、珍貴的渡江戰役文物,重現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磅礴氣勢。隊員們跟隨講解,了解戰役背后的故事,從籌備到勝利,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團結一心、決戰決勝的革命精神。“‘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豪邁,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新時代青年要傳承這份力量,在奮斗中勇攀高峰。”隊員梁亞的分享,引發團隊共鳴,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續寫青春擔當。在互動體驗區,隊員們通過VR技術“重走”渡江路,模擬駕駛戰船突破防線,真切感受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這場“沉浸式”學習,讓紅色精神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血脈的奮進動力——正如紀念館里的標語所言:“渡江精神,永放光芒”,激勵著青年一代勇擔時代使命。渡江勝利紀念館里,渡江戰役的場景震撼人心。千帆競渡的氣勢,戰士們奮勇向前的身姿,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生動注腳。這勝利背后,是軍民同心的力量,百姓搖櫓送軍、捐物支前,匯聚成摧枯拉朽的洪流。那一刻,小隊成員懂得團結的真意——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無論何時,都堅信眾人攜手能跨越山海。這份團結的力量,讓我們看清個體與集體的聯結,明白個人成長應融入時代浪潮,與家國同頻共振。
“我們不是簡單的‘參觀者’,而是紅色精神的‘解碼人’與‘傳播者’。”隊員邢怡表示,實踐讓大學生跳出書本理論,在歷史現場感悟信仰力量,更懂得將紅色基因轉化為青春奮斗的動力——無論是助力鄉村振興,還是投身社會服務,這份從南京紅色地標中汲取的力量,都將成為青年前行的燈塔。
團隊合影
此次南京紅色實踐之旅,小隊成員在沉浸式學習中深化了對紅色基因的理解。后續,隊員們將整理實踐成果,通過文創作品等形式,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傳”下去,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以青春之筆書寫紅色傳承的生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