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奔涌沃野,智慧農業擘畫新章。在現代農業加速轉型升級的當下,農用無人機作為重要技術載體,正深刻改變傳統農耕模式,成為推動農業高效集約發展的關鍵力量。近日,江南大學“云上吉行”實踐團深入浙江省安吉縣天子湖鎮茅棚村,聚焦農用無人機技術應用與推廣現狀,通過田野觀察、農戶訪談及操作體驗等多種形式,實地記錄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團隊成員合影。周文昊供圖
以技為翼:現代農業高效范式加速顯現
在茅棚村農得樂農機公司技術員趙先生負責的稻田旁,實踐團成員親眼見證了極飛牌農用無人機的精準作業場景:40公斤肥料依托預設航線實現均勻播撒,8畝農田僅需兩箱電池就能完成施肥任務。據介紹,無人機操作者需經過專業培訓并考取相關資質證書,從飛行路線規劃到安全距離把控,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遵循操作規范。“過去十幾噸肥料需要多人肩扛手抬,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如今兩人配合一臺無人機,一天就能完成以往多人幾天的工作量。”趙先生的現場操作演示,直觀展現了這只“智能鳥”對農業生產力的革命性提升,讓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科技為農業帶來的高效變革。
極飛牌農用無人機。周文昊供圖
40kg的肥料。周文昊供圖
無人機播撒肥料。周文昊供圖
以踐為橋:技術落地面臨多重現實挑戰
科技賦能農業的背后,并非一帆風順,仍面臨著諸多現實考驗。實踐團在調研中發現,農用無人機推廣過程中存在著結構性矛盾:盡管政策補貼在一定程度上覆蓋了設備購置成本,但操作培訓、故障維修等配套服務尚未形成完善體系;同時,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導致“技術斷層”,留守農戶普遍面臨“學不會、用不好”的困境。趙先生指著無人機機身上的劃痕坦言:“一些小故障我們還能自行維修,但遇到復雜問題,還是得依賴專業技術人員支持。”這些實際存在的痛點,折射出智慧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從“設備下鄉” 到“能力扎根”的深層需求,也為后續發展指明了需要突破的方向。
維修無人機。胡宇駿供圖
以新為徑:多方探索人技協同破局之道
通過田間訪談,實踐團探尋到了破解當前困境的一些有效方向。趙先生自發承擔起“空中農技員”的角色,為鄰村農戶提供無人機代操作服務,在解決農戶實際需求的同時,也拓寬了技術應用的渠道;相關企業則通過建立保險理賠機制,降低農戶使用無人機的風險,提升了農戶使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實踐團成員在親身體驗無人機懸停操控后,結合所學知識,提議當地建設專業的無人機培訓基地,為農戶提供系統學習的平臺。這些探索實踐表明,農用無人機等農業新技術的普及,需要構建 “政策支持 - 人才培育 - 服務網絡” 的生態閉環,只有這樣,才能讓科技真正成為 “帶不走的鄉村生產力”。
暴雨后繼續作業。張雅文供圖
以志為帆:青年學子書寫青春助農答卷
當無人機緩緩掠過雨后的金色稻浪,“云上吉行” 實踐團成員在田埂上與農戶合影,定格下這一充滿希望的瞬間。鏡頭之內,是科技與農業交融的生動畫面;鏡頭之外,青年學子們既感受到了 “指尖輕觸屏幕,肥料云端播撒”的技術震撼,也深刻體悟到“鄉村振興既要硬件升級,更需軟性支撐” 的現實命題。這場正在田野間上演的“科技革命”,正呼喚著更多青年學子投身其中,以專業知識和青春力量搭建“人技共生”的橋梁。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智慧農業的翅膀將愈發強健,托舉起鄉村振興更厚重的豐收希望。
本次社會實踐歷經3天,通過走訪天子湖通用機場、低空經濟服務中心和天子湖鎮茅棚村,針對安吉縣低空經濟在文旅和農業方面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在交通局和交投集團的牽頭下,安吉縣正打造出一條產業融合的道路:傳統通航與新興無人機并駕齊驅、政府引導與農戶使用雙管齊下,無人機的使用正由點到面深刻影響著安吉縣人民的生活。回顧整個實踐過程,實踐團隊深深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但也看到了希望和機遇。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政策層面的宏大敘事,更是每個鄉村、每位農民的切身利益所在。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有能力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團隊成員們紛紛期待將這次實踐的成果轉化為持續關注和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用實際行動書寫青春篇章,共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調研人員參與體驗1。胡宇駿供圖
調研人員參與體驗2。胡宇駿供圖
文:高夢婷
圖:周文昊、胡宇駿、張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