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10日,我們“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開展為期八天的志愿服務工作。這段時間里,大家以實際行動參與紅色文化場館的日常接待與維護工作,在服務游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革命精神的現實意義。
服務首日上午,陵園工作人員為我們進行了崗前培訓,內容包括園區講解要點、接待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項。隨后,團隊成員按分工輪崗上崗,主要參與崗位包括游客講解引導、秩序維護、資料分發與咨詢臺值守等。
其中,講解工作是任務量最大、對內容掌握要求最高的崗位。我們站在紀念碑廣場、英烈群雕區等核心區域,為來自不同地方的游客簡要介紹雨花英烈的事跡,幫助他們了解展區布局、參觀順序。多數講解都控制在3到5分鐘內,講求條理清晰、語速適中,同時注意與游客互動。為確保內容準確,隊員們私下反復練習,交叉提問,以提高應對靈活度。


志愿服務期間,南京連續多日高溫,園區石板地面溫度較高,隊員們每日需在戶外崗位持續站崗1至2小時。大部分成員配備遮陽帽、水壺,每次交接崗后都回值守區短暫休息補水,再繼續下一輪崗位。雖然環境條件較為艱苦,但大家依舊認真完成各自職責,保持整潔著裝、文明禮貌、不擅離職守。
除了講解崗,咨詢臺值守與秩序維護也很重要。有同學負責向游客提供票務掃碼指導、分發園區導覽圖、解答常見問題等。在遇到年長游客或學生團隊時,隊員主動協助其規劃路線,避免長時間暴曬和走冤枉路。
幾位園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團隊在服務態度、出勤紀律與工作細節方面都表現穩定,部分游客在離園時也曾表示“幾個大學生講得很有條理,也很接地氣”。
通過這次志愿服務,我們對紀念場館的日常運行有了更直觀的理解。許多原本只在“清明節”或新聞報道中聽到的工作,背后都靠一批常年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在維護。我們也意識到,“紅色教育”的傳播不僅在課堂和講臺上,更在每一個引導游客的微小動作中。
為期八天的服務雖已結束,但這段經歷已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記。雨花英烈的故事不僅在我們口中被一遍遍講述,更在這個過程中被我們重新理解、再次接受。志愿服務的意義,不止于完成任務,更在于參與記憶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