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赴延安古樹名木調研服務隊深入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現狀專項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訪談、民眾調研等方式,系統探究黃帝陵景區及周邊古柏群的生態價值與文化傳承。
街頭走訪:傾聽民眾的古樹記憶
7月21日,團隊在黃陵縣城區展開首日調研。在中心廣場周邊,隊員們隨機采訪了水果攤主、學生等不同群體。年近六旬的瓜農王建軍撫著攤位上的香瓜說道:"老輩人常說'黃帝陵的柏樹有靈性',我們趕集路過時總要望一望。"而正在購買文具的初中生張曉雨則表示:"生物課上老師講過古樹年輪,但不知道家鄉的古樹有這么老。"
調研發現,當地中老年群體對古樹掌故如數家珍,但青少年認知多停留在課本知識層面。隊員們總結得到:"這種代際認知斷層提示我們需要創新科普方式。"
圖為調研隊成員采訪攤主老板。劉佳瓊 供圖
圖為夜間采訪高中學生。劉佳瓊 供圖
黃帝陵尋蹤:解碼五千年生態密碼
7月22日,團隊在黃帝陵管理局工作人員陪同下,重點考察了景區內兩株"鎮館之寶"。
黃帝手植柏:穿越時空的活化石
這株相傳由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親手栽植的古柏,樹高20余米,胸徑達3.5米,皸裂的樹皮宛如鐫刻著華夏文明的密碼。黃陵縣林業局古樹保護科科長李衛國手持檢測儀介紹:"通過年輪測定和碳14交叉驗證,樹齡確在5000年左右。我們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建立數字檔案,實時監測樹體傾斜度變化。"
圖為黃帝手植柏,樹高20余米,樹干粗壯,枝葉蒼翠。劉佳瓊 供圖
圖為8名同學圍住黃帝手植柏。劉佳瓊 供圖
保生柏:漢武帝的綠色遺產
距黃帝手植柏三百米處,一株形如華蓋的古柏巍然矗立。李衛國講述:"《史記》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北巡祭祖時栽植此樹,現存樹齡2018年。"團隊成員注意到,樹干中空部位已用環保材料填充,樹冠安裝了避雷系統。"去年雷雨季,這套系統成功化解了三次雷擊風險。"管護員劉師傅補充道。
圖為保生柏,樹干筆直,樹冠如傘。劉佳瓊 供圖
深山訪古:老君柏的生態守護戰
7月23日的調研轉向阿黨鎮川莊村。在海拔1200米的臺地上,樹冠投影達400平方米的老君柏令人震撼。村支書張勝利介紹:"這棵周代古柏過去飽受香火侵蝕,2018年實施保護工程后,我們引導村民將祭祀區外移30米。"
李科長介紹,由于古樹位于村莊邊緣,過去曾面臨村民砍枝、燒香祈福等威脅,近年來通過設立保護碑、加強宣傳和定期巡查,古樹的生存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我們村的人都把這棵樹當‘神樹’,現在大家都知道不能破壞它。”川莊村一位村民告訴調研隊。
圖為阿黨鎮川莊村的老君柏,樹干遒勁,樹冠如蓋。劉佳瓊 供圖
圖為李科長講解老君柏,成員們認真聽講。劉佳瓊 供圖
古樹保護:科技與文化的結合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發現古樹名木的保護不僅依賴技術手段,更需提升公眾的文化認同。李科長表示:“古樹是活文物,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歷史。”目前,黃陵縣正嘗試將古樹保護與文化旅游結合,通過講解故事、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增強公眾保護意識。
李科長指出:“古樹名木是生態與文化的雙重遺產,高??蒲袌F隊應加強與地方合作,推動科學保護與公眾教育。”
圖為調研隊與黃陵縣林業局工作人員在黃帝陵前合影。調研隊 供圖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古樹名木的保護現狀,也為后續科研實踐積累了寶貴數據。
(作者:白云霞,焦雨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