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熱愛并參與到皮影木偶的傳承中來,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工程2304班“靈動皮影,栩栩如生”團隊積極響應大學生社會實踐號召,在韓小娟老師的指導下前往山西省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開展了傳承非遺的社會實踐活動。
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組建于1954年,是山西省首批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孝義市非遺課程實踐基地。劇團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呂梁市級傳承人5人;設有皮影雕刻室、演藝部、木偶道具服裝制作部及多功能展示館等專業部門和功能區,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木偶”的傳承團體,也是山西省唯一的皮影木偶藝術專業官方表演團體。劇團先后受邀出訪英國、荷蘭等地進行交流演出,《美猴王》《三打白骨精》《八戒戲村姑》《手絹佛珠特技》《十八里相送》《北京有個金太陽》《年年有余》《美人魚》《劉胡蘭選段》等精品劇目多次獲獎。2021年以來,先后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北京衛視《最美中國戲》、山西衛視《新春晚會》等節目的錄制,2023年12月大型原創紅色木偶劇《戰馬紅旗》成功首演,一系列演出受到文化領域多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活動當天,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了皮影木偶劇團,參觀了皮影木偶劇團的訓練與演出場地。走進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展示館,走近一個個戲臺,走近一張張皮影,走近一個個木偶,探尋光與影的故事,探尋孝義人的文化基因。
隨后,我們與劇團成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學習。非遺傳承人向我們具體講述了皮影木偶劇團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以及展館內陳列的大量劇本、木偶、皮影、劇照、服裝、道具、樂器等。
我們走進木偶工作室仿佛進入了木偶藝術殿堂,工作室陳列著種類繁多、精雕細刻的木偶和一些正待加工、打磨的半成品,一排排木偶,造型活靈活現、形象傳神。劇團老師說起他的木偶,滿臉的喜愛與自豪:“孝義木偶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機關都藏在偶人內部,五官表情和真人一樣靈動。”他舉起一個木偶,撥動手柄上的轉輪,木偶仿佛與他心有靈犀,眼睛“滴溜溜”地轉,嘴巴一張一合,雙手翩翩舞動。“木偶的制作工藝相當繁雜,從材料選擇、人偶形象設計,到頭部、手臂、手掌等細節部位的打磨,再到服裝飾物的整體搭配,一個完整人偶的成形需要經過泥塑、翻模、脫胎、機關安裝、整形、打磨、著色、化妝、組裝造型等多道工序。一個新的劇目,光木偶制作就要耗時小兩個月時間。”他邊說邊通過一根木杖和兩根細鐵棒展示著木偶的操作技巧。隨著服飾、道具、頭、眼、手、腳等部位的聯動表演,木偶把人物的情感生動地傳達了出來。
隨后我們走上舞臺親手操作了木偶和皮影,真正體會到了淋漓盡致的表演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訓練與探索。除去木偶制作,更需要藝人們精湛的操控技藝。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對這些木偶戲藝人最真實的寫照。其中一個看似簡單的揮舞彩帶的動作,實際上需要演員依靠手腕功,直接托著手桿轉動整個木偶,帶動彩帶飛舞。
皮影木偶劇團團長劉亞星說:“保留文化遺產原生態的精華,傳統藝術同現代結合才能獲得生存。”所以為了更好地宣傳和推廣皮影木偶,我們還結合自身專業,利用自身所學的新媒體技術,為劇團制作了宣傳海報和短視頻。我們將劇團演出的精彩瞬間記錄下來,并配以普通話字幕和生動的解說,使皮影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能夠借助現代傳媒手段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皮影木偶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更激發了我們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未來,我們將繼續關注和支持皮影木偶等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署名:吳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