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淄水之畔,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稷門之下,百家智慧熠熠生輝。為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青少年在實踐中感悟歷史智慧、厚植文化自信,天津師范大學青“耕”山海團隊于8月6日赴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開展“泱泱齊風,我來傳承”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博物館研學、情景劇演繹、思辨辯論、成語故事分享、非遺體驗等活動為載體,讓千年齊文化在青春互動中煥發時代活力。
【尋根溯源·對話古今】 1、博物館研學:文物中品齊韻
為深入探究齊文化精髓,實踐團隊走進齊文化博物館,時光仿佛在這里凝固。西周青銅器上的斑駁紋路訴說著"春秋五霸之首"的輝煌,戰國瓦當間依稀可見當年稷下學宮的盛況。團隊成員們駐足,透過那些歷經滄桑的陶俑、簡牘,觸摸到了齊國開放包容、銳意進取的文化脈搏。團隊講師魯明瑩的講解讓歷史變得鮮活,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那個金戈鐵馬、思想激蕩的輝煌時代的大門。
足球博物館中的展覽,宛若一場跨越兩千年的足球之旅,令人心潮澎湃。實踐團成員與濟南青少年足球隊一同參觀;當看到古代蹴鞠比賽復原場景時,仿佛聽見了當年臨淄城內的歡呼吶喊。"原來足球的根在這里",這不僅是驚嘆,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覺醒。那些躍動的蹴鞠,承載的不僅是體育精神,更是一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碼。成員們紛紛感嘆:足球的歷史真悠久!”
2、拜訪非遺傳承人:指尖守護千年鞠
為深入了解并傳承瀕臨失傳的蹴鞠制作技藝,實踐團成員特地拜訪了手繡鞠非遺技藝傳承人杜少霞。銀針在指尖翻飛,彩線如游龍穿行——杜少霞的指尖在皮革上輕盈游走,銀針牽引著五彩絲線,如同在時光長河中穿梭。于傳承中創新,她將古法針腳與現代審美完美融合。從“海岱齊風”,到寓意深遠的“夢逸留蘇”、“晴空排鶴”,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在延續著齊文化的血脈。
非遺匠心,代代相傳。如今,她正手把手教導年輕學子們,讓傳統針法與現代審美在蹴鞠上交相輝映,正如她所說:"老祖宗的智慧要守住,新時代的創新也要裝進去。"“在這方寸之間的皮革上,一針一線編織的不僅是蹴鞠的形制,更是一個文化傳承者的堅守與情懷。”團隊成員崔夢鋆感慨道。
【青春賦能·文脈“活”現】 如何讓沉睡千年的文化典籍與智慧生動起來,走入社區,浸潤童心?實踐團將目光投向了扎根于稷下學宮“百家爭鳴”歷史土壤的淄江社區。
在社區學堂,實踐團成員帶領小學生演繹"濫竽充數"情景劇,通過角色扮演和互動問答,引導孩子們領悟"真才實學"的重要性。稷下學宮辯論,進行思想碰撞。齊文化故事會上,"一鳴驚人""田忌賽馬"等典故以生動講解配合道具展示,啟發青少年思考謀略與智慧。活動還復原了起源于齊國的蹴鞠運動,孩子們在體驗古代"足球"射門的同時,切身感受傳統文化中"協作共贏"的精神內涵。
文化傳承的薪火,在青春的熱忱中愈發明亮。這脈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時代青年手中煥發新生。此次實踐活動將齊文化中的智慧與青少年成長需求相結合,通過“演、辯、聽、玩、學”多維互動,讓傳統文化從書本走向生活。實踐團負責人樊杰表示:“傳承文脈不在空談,而在于親身體驗中每一次真誠的交流傳遞。此次實踐,使我們真切認識到,青春實踐正是活化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我們將繼續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路徑,讓青春力量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天津師范大學,青“耕”山海實踐隊,樊杰、崔夢鋆、戈一凡、曾怡鑫、魯明瑩、胡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