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潤桑榆薪火傳 紅土地上筑法治——河南城建學院法學院“三下鄉”實踐隊深耕葉縣桐樹莊紅色法治雙引擎
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為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法治建設,2025年6月25日,河南城建學院法學院輔導員宋一笑帶領“法潤桑榆”志愿服務隊赴平頂山市葉縣辛店鎮桐樹莊村,開展紅色教育實踐與普法宣講活動。此次活動涵蓋參觀革命紀念地、鄉村法治宣傳教育等環節,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法治實踐深度融合。
尋根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葉縣桐樹莊村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的誕生地,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志愿服務隊來到紅九軍紀念碑廣場,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聆聽革命故事。隊員們駐足紀念墻前,通過文字與浮雕了解紅九軍英勇戰斗的歷程與那段偉大而悲壯的歲月,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犧牲的崇高精神。讓隊員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校地攜手同行,共繪法治藍圖
在桐樹莊村委會,法學院宋一笑與村“兩委”成員進行了深入交流。雙方圍繞鄉村法治建設、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等議題展開討論。村“兩委”成員介紹,近年來桐樹莊依托紅色資源優勢,打造集紅色教育、文旅融合、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成立文化合作社,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法學院宋一笑表示,愿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建立校地合作機制,為桐樹莊提供普法宣傳等支持,為桐樹莊法治建設提質增效盡綿薄之力
普法走進鄉村,守護法治之光
志愿服務隊隊員們在宣傳前進行走訪調查,結合葉縣近五年的司法數據,重點分析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特點與趨勢。數據顯示,近年來葉縣法律援助案件中民事糾紛占比較大,主要涉及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等領域;刑事案件以盜竊、詐騙為主。反映出農村地區經濟活動中的法律風險不容忽視。法治宣講中,隊員們通過典型案例解析、互動問答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知識,重點講解了防范電信詐騙、土地糾紛處理、老年人權益保護等實用內容。針對村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隊員們逐一解答,并發放法治宣傳資料;村民紛紛表示,這樣的普法活動貼近生活、實用性強,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機會學習法律知識。
6月28日,河南城建學院法學院輔導員宋一笑帶領“法潤桑榆”志愿服務隊共赴平頂山市葉縣,專訪“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獲得者閆桂欣同志。 這位歷經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對印自衛反擊戰的革命老兵,以“戎馬半生守家國,轉崗卅載奉初心”的人生,為法學生們上了一堂跨越時空的“信仰公開課”。
烽火歲月:黨旗下的熱血出征
“1956年入黨那天,我對著黨旗發誓:‘黨讓干啥就干啥!’” 采訪現場,87歲的閆桂欣翻開泛黃的筆記本,褶皺的手拂過“抗美援朝紀念章”,思緒飄回戰火年代。
作為人民志愿軍,他在朝鮮戰場往返運輸物資,曾深夜徒步穿越封鎖線;西藏平叛時期,隨部隊攀爬雪山清繳殘匪;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他駐守邊疆防線,用青春筑牢國土安全屏障。“黨和人民需要我,我就得沖!” 老人樸實的話語,讓志愿隊隊員們深受震撼:“課本里的‘忠誠’,在閆爺爺的故事里變成了具象的堅守。”
轉崗奉獻:一輩子的“為黨做事”
1969年轉業后,閆桂欣的“戰場”轉向基層:先任葉縣舊縣鄉高中教師,把“愛國守法”融入課堂;后調縣公安局,在公安崗位中守護民生。采訪中,他捧出3本筆記本——泛黃紙頁上,既有《論共產黨員修養》的讀書筆記,也有“為群眾調解糾紛”的工作記錄,甚至夾著一首自撰的《對黨頌》。“學習文化才能為黨做更多事!” 閆老指著筆記里的警句,向隊員們強調“終身學習”的意義。如今,家里的電視柜上,“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與抗美援朝、對印反擊戰紀念章并列,“這是黨給的認可,更是提醒我‘為黨盡責永遠在路上’!”
志愿服務隊圍坐聆聽時,法學院學生海瀅發現:閆老講“服從黨的安排”時,腰板始終挺直。“作為法學學生,我們學的是‘規則之治’,但閆爺爺的故事讓我明白——法律的溫度,源于對信仰的堅守;法治的力量,始于對家國的忠誠。”
活動總結
此次“三下鄉”活動是“法潤桑榆”志愿服務隊深耕鄉村法治行實踐與紅色法治實踐”的縮影。河南城建學院法學院以“革命故事 + 法治初心”為紐帶,引導學生在歷史敘事中理解:法律人的擔當,不僅是條文適用,更是傳承“對黨忠誠、為民服務”的精神血脈。閆桂欣同志的經歷,正化作一面鏡子,映照出法學青年“以法為器、報國為民”的成長方向。歲月流轉,信仰永恒。未來,服務隊將持續關注桐樹莊鄉村振興法治需求,靈活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