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璞玉,亦如初胚之磚,需經千錘百煉,方能成器擔當。2025年7月2日至7月5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浙里青廉”實踐團“清風助夢·紅磚廉行”實踐隊奔赴麗水市、縉云縣、遂昌縣三地,開展了一場貫穿歷史與現實、深植“紅磚精神”的廉潔文化實踐。實踐隊以“紅磚”為喻,深刻理解其作為建筑根基需經和泥、壓胚、晾曬、燒制多道工序的打磨,方能堅固可靠;更取其“紅磚”諧音之深意——“紅”鑄忠誠廉潔之魂,“磚”煉過硬專業本領。實踐隊以黨員和發展對象為主體,懷著自我錘煉、筑基踐廉的信念,以腳步丈量廉潔根脈,用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黨的長期戰略、永恒課題”的部署要求。
圖為實踐隊訪問河陽古村。張茜供圖
古村家訓:刻在青磚上的“廉潔”基因 實踐首日,隊員們走進河陽古村,駐足于朱氏宗祠內承載著歲月印記的青磚碑刻與梁柱前,聆聽村史講解員講述先祖“耕讀家風”蘊含的廉政理念。在古村廉政學堂,圍繞“梅干菜精神”的分享討論熱烈展開。領隊鄒興家感悟道:“這份代代相傳的自律,恰似梁柱上‘上下齊廉,朝夕自省’的警句,也如同紅磚需經日復一日的晾曬定型,提醒我們清廉貴在日日躬行、人人踐行。”河陽家訓不僅是先賢誡勉,其質樸堅毅的精神內核,正與新時代青年需如“紅磚”般歷經錘煉、方正自守的要求一脈相承,也深刻呼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殷切囑托。
革命淬煉:“門板精神”映照初心如磐 隊伍隨后轉至縉云縣胡源鄉招序村。在駐村干部吳澤正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深入盤溪流域革命紀念館,系統學習浙西南革命史,深刻體悟“門板精神”的由來與內涵——紅軍戰士借門板宿營、次日必歸還的紀律故事,生動詮釋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鐵律。這鐵的紀律,正是革命者“紅”的底色,如同紅磚在窯爐中經受高溫考驗而愈發堅固。緊接著參觀的桑蠶博物館,則展現了另一番“千錘百煉”:從精選桑葉到春蠶吐絲成繭,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與心血。蠶農“忠厚老實,從不摻假”的品格,與春蠶默默奉獻、一絲不茍的堅毅,為“實干奉獻”的廉潔內核提供了如紅磚般樸實無華卻無比堅實的注解。

圖為實踐隊深入盤溪流域革命根據地。張茜供圖。
當地學子林柯宇、陳姿妙分享的成長感悟,更讓隊員們領悟到:嚴守紀律、愛護百姓的廉潔作風,是守護一方和諧的政治基石,也是青年學子步入社會前必須夯實的“紅磚”根基。參觀結束后,張茜老師帶領隊員們在紀念館廣場重溫入黨誓詞,錚錚誓言中,廉潔自律、服務人民的信念如紅磚般在隊員們心中牢牢筑起。
圖為實踐隊為暑托班授課。張茜供圖
童心播“廉”:從書本到心田啟蒙廉潔新苗 帶著一路的思考與沉淀,實踐隊員們充分挖掘本土廉潔文化資源,精心設計啟蒙課堂教案。在新碧街道暑托班,一堂別開生面的“廉潔啟蒙”課拉開帷幕。隊員們不僅為小學生們分發了廉潔文創書簽、帆布包,更設計了互動環節。在體驗漆扇制作過程中,學生們自覺規律排隊,不貪多、不爭搶,秩序井然。這看似微小的行為,正是“規矩”意識的萌芽,如同紅磚在模具中成型,方正有度。在隊員指導下,孩子們在扇面上認真書寫“廉”字、繪制象征清正的圖案,制作屬于自己的“廉扇”。這一環節不僅鍛煉動手能力,更是在稚嫩心田播下廉潔的種子,期待他們如未來的“紅磚”,在成長熔爐中淬煉出方正廉潔的品格。
圖為實踐隊與小朋友同做“廉扇”。張茜供圖
以物鑒心:文物鐫刻的清廉密碼
圖為實踐隊品讀湯顯祖“四香戒律”。張茜供圖
實踐收官之行,隊伍抵達遂昌縣湯顯祖紀念館。館內陳列的簡樸桌椅與文獻資料,無聲訴說著湯公重教興學、巧拒索賄、廉潔自律的千古佳話。木墻上鐫刻的“四香戒律”尤為醒目,隊員們深受觸動:“湯公將‘四香戒律’刻于墻以自省,我們亦應將廉潔自律如燒制紅磚的印記般,深深融入未來工作求學之路。”在麗水市博物館與浙西南革命紀念館,無聲的文物繼續著它們的廉潔敘事:龍泉寶劍歷經千錘百煉仍筆直不屈的劍脊,讓隊員感慨做人底線當如紅磚般方正剛直,不可彎折;沉睡千年依舊不腐的古蓮蓮子,則堅定了隊員們以廉為信仰的信念——這信仰應如紅磚般歷久彌堅,永葆本色。
圖為實踐隊集體合照。張茜供圖
實踐尾聲,隊員們在十里清風公園莊嚴宣誓。古村梁柱上“朝夕自省”的箴言,已內化為青年學子如紅磚般日日錘煉自身的自覺行動。此次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對中央“深化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要求的青春詮釋。實踐內容培育了學生廉潔修身、嚴于律己的品格,推動塑造了新時代“一塊磚”精神,使其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恪盡職守、發揮價值,成長為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通訊員:張茜、鄒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