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領青年學子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以科技賦能鄉村教育、弘揚沂蒙文化與助力非遺傳承,7月8日至11日,濰坊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圓夢教育”社會實踐服務隊走進臨沂市郯城縣,開展“3D打印?樂轉郯城”主題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研學為主線,依托3D打印數字技術優勢,創新打造“物理課堂+紅色課堂+非遺課堂”三位一體實踐模式,實踐活動獲“郯城教育微資訊”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官方平臺報道。
一、物理研學:“3D打印”點亮社區科普之光
“圓夢教育”社會實踐服務隊首站抵達郯城縣書苑府邸、書香檀悅與悅瀾灣社區,開設物理實驗科普課堂。郯城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育才、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蔣小魯等有關領導到場慰問。
本次活動以“講解+展示+實操”模式,精心設置3D打印工藝體驗、紅外循跡小車實驗、合金空氣電池系列實驗三大環節:在3D打印工藝體驗環節,隊員們通過PPT系統講解3D打印的概念、原理及應用,展示3D打印機及“拉布布”“哪吒”等打印模型,引導小學生們觀察數字模型到立體實物的成型過程,感受打印技術在創意與文化傳承中的價值;在紅外循跡小車實驗環節,大學生們從電子電路設計、傳感器應用等知識切入,通過拆解小車硬件結構、演示電路連接邏輯,幫助小學生們直觀理解“紅外傳感識別路線”的技術原理。在合金空氣電池系列實驗環節,隊員們借助滑行飛機、巴士車、三輪車、電風扇等80套教具,組織小學生們分組觀察電能實際產生的過程,并在動手操作中了解物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紅色研學:“3D建模”賦能紅色傳承魅力
7月9日,“圓夢教育”社會實踐服務隊前往郯城縣求是小學舊址(中共魯南第一支部)、郯城革命斗爭史紀念館、郯馬民俗文化館及郯子公園等地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并借助3D打印技術為沂蒙精神創造性傳承注入新活力。
通過觀看史料展陳、聆聽革命故事,隊員們系統學習了郯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大革命時期到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以及郯馬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深刻感悟郯城人民勇于開拓、不斷創新的精神與科研道路上“啃硬骨頭”的勁頭一脈相承,收獲了面對專業難題時更堅韌的毅力。此外,隊員們運用3D打印技術對郯城古城等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建模與打印,并將成果融入社區物理課堂,以數字化手段延續紅色文化脈絡,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三、非遺研學:“3D技術”激發非遺傳承活力
7月10日,“圓夢教育”社會實踐服務隊分別走進郯城縣樂泉村與樊埝村,沉浸式探尋二胡與木旋玩具制作技藝的魅力,將非遺文化與3D打印技術深度融合,打造“非遺IP+3D制造”新模式。
步入樂泉村二胡博物館,隊員們在樂泉村黨支部書記高慶林系統講解下,詳細講解了二胡的歷史文化和構造。隨后,實踐師生一行拜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胡制作技藝傳承人高振保,觀摩了二胡制作過程與近距離了解匠心傳承故事。高振保先生談道:“木材質地、蟒皮彈性都會影響音色,必須精益求精。”隊員們紛紛表示這與實驗中校準儀器追求毫米級精度如出一轍,要將這種工匠精神傳承下去,應用到專業學習和實踐中。
在樊埝村,木旋玩具第十五代傳承人樊繼美向實踐師生逐一展示了琳瑯滿目的木旋制品,并在演示制作過程中介紹了木旋技藝“以木為料、以旋為法”的核心要義。在深度訪談中,同學們圍繞技藝傳承難點、年輕一代培養等問題與傳承人深入交流。樊繼美先生表示:“發揚傳統工藝,一要勤學苦練打基礎,二要多看多思拓眼界,更要敢‘走出去’交流,在碰撞中攢足創作靈感。”活動結束后,隊員們運用3D打印機對二胡、木旋玩具進行建模與打印,并將成果融入社區物理課堂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注入新活力。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圓夢教育”社會實踐服務隊將物理知識科普與前沿科技展示相結合,助推“科技賦能”理念在基層落地生根。未來,團隊將繼續以習近平總書記“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持續優化研學課程內容,為地方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持續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 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