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響應國家“旱澇災害同防同治”號召,近日,“河海云盾”旱澇災害現代化防御機制調研團奔赴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等地,深入調研政府主導、科技賦能、基層參與、文化為根的多層級防御網絡體系構建實踐。
問道水利中樞,擘畫治水藍圖
七月流火,求知若渴。調研團首站直抵臺風“竹節草”防御前線,零距離感受現代化防災救災機制的實戰效能。在浙江省水利廳,團隊成員圍繞“數字政府2.0建設水利工作”、“跨區域水系協同治理”及“同防同治工作中政府責任擔當”三大核心議題,與浙江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燁興等水利專家展開了深度對話。通過面對面交流,團隊不僅詳細了解了浙江省在數字孿生技術應用、跨區域水系協同治理及旱澇災害“同防同治”領域的豐碩實踐成果,更清晰把握了水利行業在旱澇防御技術發展前沿與人才能力需求的最新動向。
調研團在水利廳交流合影
智啟科技屏障,精鑄防災盾甲
隨后團隊聚焦“高新技術賦能防災減災”,探訪了杭州市魯爾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成員們深入企業工作間,訪談負責人,并開展座談交流,系統學習了該公司在災害精密監測、預警模型構建及整體解決方案開發等方面的核心技術與實際應用成效。此行令團隊成員深刻體悟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澎湃力量,科技創新正為防災減災筑起堅實屏障。
團隊成員與杭州魯爾科技有限公司人員交流合影
追溯千年水脈,賡續治水匠心
調研的最后一程,團隊將目光投向深邃的歷史長河,探訪了良渚文化遺址公園及老虎嶺遺址。通過對古城墻、水壩與溝渠等距今五千余年水利遺存的實地觀摩,特別是對“草裹泥”工藝技術的重點考察,成員們獲得了深刻啟示:當代旱澇災害防治,既要倚重先進的工程技術,更需傳承與弘揚尊重自然、順應規律的水文化精髓。水文化并非抽象概念,它凝結于每一處古老的水利工程遺跡,閃耀在世代相傳的治水智慧之中,亦將為破解當代水資源管理難題提供彌足珍貴的啟示。
團隊在良渚古城文化遺址公園合影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調研團初步探索出旱澇災害“同防同治”現代化路徑——以數字孿生和物聯網技術為強勁支撐,以深厚的水文化為精神根基。這不僅為構建現代化防御體系提供了新思路、新素材,更堅定了團隊成員服務國家水安全的信念。未來,“河海云盾”團隊將繼續深化調研成果,號召并帶動更多青年學子,以責任為舵,以創新為帆,雙向奔赴,矢志守護每一條河流的安瀾、每一方田疇的豐收,在服務國家發展的壯闊征程中,奮力書寫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文字作者:陳卓雋 鄭婷月
圖片作者:程詩文 陸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