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學子尋跡非遺:大儺古禮,斑斕綺冠
2025年7月5日至8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儺韻貴池,青年傳薪”三下鄉文化傳承實踐團懷揣著點燃文化薪火的初心,捧著對千年脈搏的虔誠叩問之心深入池州市這片神秘的文化沃土。實踐團成員依次踏入池州市博物館、秀山門博物館、茅坦山湖村、劉街社區等地,以沉浸式調研與非遺傳承人促膝長談,于儺文化館探尋文化傳承脈絡,讓池州儺戲不再沉寂于山間村落。
(圖為實踐團隊在秀山門博物館合影 陸偉強 供圖)
一座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從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出發,實踐團成員踏入池州市博物館與秀山門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探尋之旅。池州儺文化,作為農耕文明的活化石,承載著千年社祭傳統與信仰,其儺儀、儺舞、儺戲在歷史長河中沉淀出獨特的文化基因。兩館內豐富的文物、生動的展演與沉浸式體驗,將儺文化的原始韻味與宗教民俗價值立體呈現:古老面具背后的圖騰信仰、祭祀場地的莊嚴儀式、儺戲中戲儀交融的藝術形態,無不訴說著池州人與土地、自然的深厚羈絆。在這里,歷史不再是冰冷的陳列,而是可觸摸的溫度——學院師生通過研學、非遺實踐,與城市共同延續這份文化遺產的脈搏,讓儺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圖為儺面具傳承人姚維耘師傅為實踐團講解儺面具的神態刻畫 陸偉強 供圖)
一雙手: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儺面具的雕刻,是匠人與時間的對話。儺面具傳承人姚維耘師傅的手掌布滿老繭,每一道紋路都藏著與木料相處的歲月。正如姚師傅所言,木材的紋理、硬度、色澤皆是雕刻的“命脈”。猙獰的面具并非憑空而生,而是將神話中的神靈、驅邪的圖騰,以匠人的心血凝于木上。刻刀切入木料,木屑紛飛如雪,樟香縈繞如霧,這一刻,自然的魂魄與匠人的心血交融,儺面具才有了“通靈”的氣韻。這雙手在時光中沉淀,刻下的不僅是面具的輪廓,更是千年儺文化的筋骨。指尖刻刀,雕的是面具,亦是文化的圖騰;木料與色彩,塑的是形貌,亦是精神的載體。姚維耘師傅與無數非遺傳承人,以手為媒,以心為火,讓儺面具在時光長河中永不褪色。當年輕的手接過刻刀,當學術的筆記錄匠心,當創新的思維點燃新路,這文化的火種必將繼續燃燒,照亮非遺的永恒傳承。
(圖為唐茂華向實踐團成員講解儺文化的歷史變遷 徒晨悅 供圖)
一腔調: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茅坦山湖村,由十個自然村組成,位于貴池東部的墩上街道辦事處境內,北臨長江,東倚青銅河,隔河與青陽縣相望。老屋唐、新屋唐、陽春王、項家四個自然村結成一個儺戲會,共用一堂(共十九尊)面具。此行實踐團有幸采訪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池州儺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唐茂華。為讓實踐團成員直觀感受儺戲魅力,唐茂華爺爺現場表演經典儺腔,聲音高昂嘹亮,唱腔婉轉悠揚,表演間,老人時而瞪大雙眼,時而微蹙眉頭,配合手勢舞動,全身散發儺戲獨特氣質。表演結束后,唐茂華老人的徒弟唐志杰指導實踐團成員體驗儺舞。唐志杰一邊幫成員系緊腰帶,一邊講解:“服裝是儺舞重要組成部分,從前制作一套儺服需耗費數月,每針每線都寄托祈愿。”來到堂中空地,唐志杰開始傳授基本舞步。他親自示范,先左腳向側跨一步,膝蓋彎曲,同時上身前傾,雙手在身前比劃出圓弧軌跡;接著右腳迅速跟上,身體轉向另一側,重復動作。成員們跟在后面模仿,起初生疏笨拙,但在唐志杰耐心糾正下,漸漸有了模樣。在陽光照耀下,實踐團成員身著儺服,隨著鼓點節奏舞動,仿佛穿梭時空,與古人對話。通過這次沉浸式體驗,大家對池州儺戲有了深刻理解,也深知這門古老藝術傳承之重。
(圖為許鑫磊書記向實踐團詳細介紹池州儺戲 陸偉強 供圖)
一恒心: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經過山路的崎嶇我們來到了最后一站——劉街社區。在這里黨委副書記許鑫磊帶我們走進了儺文化展示館,在他包含熱情的講解聲中我們再次深入了解儺文化中蘊含的鄉土情懷。許書記的目光中流淌著對未來的深切期待:“非遺的生命力在于傳承,更在于被看見、被理解、被熱愛。”他熱切望向在場的大學生們,言辭間充滿憧憬:“我們渴望儺戲走進大學校園,讓年輕一代成為文化基因的‘解碼者’與‘創作者’。大學是思想碰撞的沃土,我們期待在這里孵化更多元化的表達形式。”許書記的愿景清晰而堅定,他們希望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成為非遺文化擁抱未來的橋梁。讓儺戲在這里生根發芽,讓更多人在校園的走廊、屏幕的像素間、創意的碰撞中,為這千年藝術駐足、傾聽、共鳴。最終,讓儺文化不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活在當代人呼吸中的文化脈搏。這場對話中,傳統與現代的握手,正在書寫儺戲嶄新的生命力傳奇。
在四天的尋跡旅途中,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的學子們仿佛觸摸到了鄉土記憶中最柔軟的深處。那是一種源自靈魂的情懷,是對這片土地先輩們生活智慧的敬畏,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實踐團成員們摸索著、探尋著、期待著在未來時代發展的滔滔洪流中,池州儺戲能夠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它不應被塵封在歷史的角落,而應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異彩。他們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讓更多的大學生像實踐團成員一樣,被儺文化吸引,投身到傳承與傳播的行列中來。
(通訊員 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