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的沃土中 “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2025 年 7 月 15 日,“萬”“項” 更新齊振興實踐團循著鄉村振興的號角,深入棕花村腹地。實踐團以實地走訪丈量鄉土脈絡,以基層聯動凝聚發展合力,以助農直播架起產銷橋梁,多維度聯動發力,為鄉村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動能。
入戶走訪聽民聲,幸福定格暖人心
上午,實踐團成員開展入戶訪談,先后走訪了當地幾戶村民。實踐團與村民們面對面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張阿姨早年在廣東務工,后因家庭原因被迫返鄉務農,目前在當地泡菜廠工作。據她講述,自己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大力推進扶貧工作的幫扶下,在2015年完成脫貧。隨后,實踐團來到村民駱爺爺家。在與老人交談時,駱爺爺感慨道:“政府真是好啊,一心為我們村民著想,實實在在幫我們解決問題,凡事都從我們老百姓的需求出發。”緊接著實踐團來到了付奶奶家中,簡短交流中了解到付奶奶身患小兒麻痹癥,目前主要靠經營便利店維持生計,但付奶奶言語間難掩對當下生活的滿意。她顫巍巍地指著貨架上整齊排列的日用品,笑著說:“現在進貨方便,鄰里也常來照顧生意,吃穿不愁,挺好的。”最后實踐團去到付爺爺夫婦家,他們拿出自家種的西瓜,熱情地分享給實踐團成員們品嘗。當實踐團詢問爺爺奶奶對現在生活的感受時,兩位老人表示在國家的幫助下,隨時可以有干凈的水源,公路直接通到家門口,到市場上售賣自家的農產品也更加便利,對目前的生活十分滿足。走訪尾聲,實踐團開展了一場“定格幸福”的溫情拍攝,隊員彭大燕用相機為爺爺奶奶拍下生活照,以暖心舉動拉近與村民的距離。鏡頭里,他們樸實的笑容格外動人,這正是對實踐團”三下鄉”意義最生動的詮釋。
實踐團成員通過入戶走訪棕花村四戶村民了解到,當地村民脫貧后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民生問題得到極大改善,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在與村民交流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村委會和駐村工作組在推動蚯蚓養殖、建立泡菜廠等系列創收項目上注重實效。村民們干勁十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攜手邁向美好生活。后續與謝書記、創業青年余老師溝通時,他們表示會持續推進相關政策,積極回應村民的急難愁盼,在村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上持續發力、下苦功夫,全力保障村民交通、醫療、教育等基本生活需求,持續帶動大家增收致富。
直播助農:苦藠的味道與棕花村的故事
下午,實踐團成員從直播前策劃討論、提前備貨到布置直播現場,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直播做好充分的準備。四位實踐團成員化身為主播支起手機支架,對準棕花村的苦藠,以各式各樣的熱門音樂推流、細致耐心的對苦藠進行講解、熱烈的網友討論互動等方式進行直播.
這場直播不僅是一次簡單的銷售活動,更是一次將棕花村苦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嘗試。從精心策劃到執行,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實踐團成員的心血。通過這次直播,大家不僅有效地幫助了當地農民推廣優質產品,還展示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隨著直播數據的不斷攀升,2.8萬人次的觀看、3萬次的點贊和多單的訂單成交,證明了數字化助農的巨大潛力。未來,借助直播平臺和電商渠道,更多的特色農產品將有機會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棕花村為期兩天的助農行動,從來不是單向給予,而是一場雙向奔赴:村民用勤勞守護著土地的饋贈,團隊用技術搭建起連接城鄉的橋梁。當直播間的訂單變成村民口袋里的收入,當“棕花村”的名字被更多人記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農產品的熱銷,更是鄉村振興中最生動的注腳——每一份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每一份堅守都終將綻放光芒。
鄉村的振興,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扶持,而是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創新實踐為抓手、以長效發展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如今的棕花村,正用村民眼角眉梢的笑意,寫下鄉村振興最鮮活的注腳。而這樣的實踐,早已超越一村一地的邊界,成為新時代城鄉融合、產業興農的生動縮影。期待更多力量匯入這場鄉村振興大實踐,讓技術的溫度、群眾的力量與時代的機遇相互激蕩,共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