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創新足跡:東財學子探訪東軟與新松的硬核實力
2025年7月21日至23日,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追隨習近平總書記遼寧考察足跡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先后走進大連東軟集團有限公司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這支由12名師生組成的團隊,循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遼寧時的足跡,探尋兩家創新型企業在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領域的突破,體悟遼寧產業升級的鮮活實踐。
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遠程醫療屏到全球智慧生態
東軟集團(大連)有限公司位于大連高新區黃浦路901號東軟軟件園,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8月29日在大連考察的首站。企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T、MRI、核醫學成像等50余種高端醫療裝備,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其遠程醫療系統已覆蓋國內1000多家醫院。總書記評價“高新區要做實‘高’和‘新’”,并肯定東軟“用信息化手段更好為群眾服務”。當前,東軟正依托完善的人才、知識產權與數字化平臺,持續推動高端醫療裝備、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創新,成為東北數字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標桿。
7月21日上午9時,大連高新區黃浦路901號的東軟軟件園晨霧初散。實踐團隊首先走進 F1 行政樓放映廳,一部記錄企業三十年歷程的紀錄片正在播放:1991年劉積仁教授帶領三人團隊創業的畫面漸變為如今覆蓋智慧城市、醫療健康等多元領域的國際化布局,“花園式園區”里錯落的樓宇與綠植,無聲訴說著人文與創新的共生。

圖為實踐團成員正在觀看東軟三十年歷程的紀錄片。殷美琦 供圖
在集團展廳,一臺光子計數 CT 機模型前圍滿了團隊成員。“這是國內首個進入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的產品,歷時九年攻關,空間分辨率達 46.5lp/cm,能在1毫米內捕捉8層組織結構。”講解員的話讓團隊成員的目光停留在模型細節上——金屬外殼下的精密結構,正映射著中國高端制造打破國際壟斷的突破之路。

圖為光子計數 CT 機模型。殷美琦 供圖
展廳一側的照片墻前,團隊成員駐足良久。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此通過遠程醫療管理系統與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負責人視頻連線,那句“醫療衛生服務加上信息化,如虎添翼”的囑托,如今已化為更龐大的生態:遠程影像診斷平臺連接500余家基層醫院,實現“鄉鎮拍、市級診、省級審”;元宇宙數字人體技術將 MRI 數據轉化為3D模型,輔助醫生制定手術方案。這些技術讓山區患者也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診斷資源。
午后的露天觀景臺視野開闊,園區內15棟樓宇有序排列。講解員指向遠處的研發中心:“我們的智能出行方案已搭載于豐田、寶馬等30余款車型,與華為合作的智慧醫院方案落地葡萄牙里斯本光明醫院,用 AI 技術將輻射量降低50%。”團隊成員低頭記錄時,筆尖劃過“全球化”三個字 —— 這與紀錄片中1991年的初創場景形成的時空對話,恰是遼寧數字經濟崛起的縮影。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從車間焊花到 “中國智造” 的精度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標桿企業,在東北振興和科技強國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沈陽考察期間,將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重點調研對象,圍繞鞏固東北振興成果、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以及綠色發展與社會治理作出核心指示。公司深耕機器人研發與生產,擁有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五大系列百余種產品,應用覆蓋半導體裝備、智能物流等多個關鍵領域,產品累計出口40余國。在技術突破上成果顯著,核心部件如真空機械手、激光導航系統實現100%自主研發,汽車底盤合裝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超80%,2018年冬奧會“北京八分鐘”演出機器人、港口移動機器人等項目彰顯了其“中國速度、中國水平”。
實踐團隊于7月23日上午前往企業進行實地調研。上午9時,成員們步入企業展廳,270°環幕上的數字孿生生產線正實時傳輸數據:從沈陽總部到泰國43米高立庫,再到法國總統馬克龍點贊的電池工廠,紅色機械臂的每一次精準動作都清晰可見。
在講解員引導下,師生駐足于遼寧新時代東北振興整體展板前,聆聽遼寧科技創新戰略布局與產業轉型升級歷程。展廳內,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智能物流系統等核心產品陳列,其中當年考察時重點關注的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及協作機器人尤為醒目。新松公司蘇福氣部長向師生詳細介紹了產品的技術突破與應用場景:“我們的重載AGV已實現完全自主導航,負載能力達50噸,精度達毫米級,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港口物流等領域。”師生們近距離觀察了機器人精密部件的制造工藝,借助互動裝置體驗人機協作,直觀感受“中國智造”的硬核實力。

圖為實踐團在新松公司展廳參觀。殷美琦供圖
穿過展廳,實踐團進入繁忙的生產車間。這里沒有密集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高效協作的工業機器人方陣。巨大機械臂揮舞焊槍,弧光閃爍,精準焊接大型部件。“這類重型機器人是我們服務汽車制造領域的‘主力軍’,國內主流車企的生產線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現場主管邊引導參觀,邊介紹其穩定性與效率優勢。不遠處,技術人員正圍著一臺移動機器人(AGV)進行調試。實踐團成員國際商學院李元博老師好奇詢問導航原理,工程師解答:“它融合了3D激光雷達、視覺識別和GPS等多種傳感器,依靠先進的SLAM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在復雜環境中自主規劃路徑、避障運行,適應性強是最大特點。”師生們看到,這臺AGV正靈活地穿梭于模擬的貨架之間,完成物料搬運任務。
在車間一個相對獨立區域,幾臺結構更為精密的機械手正在接受測試。工程師重點介紹了公司近年來半導體裝備領域取得的突破:“大家看到的這些真空直驅機械手和傳輸平臺,是我們完全自主研發的成果,已經成功導入國內領先的芯片制造廠使用。”他指出,幾年前這類關鍵設備還完全依賴進口,如今已自主研發。實踐團成員,國際商學院學生申琳聽后深受觸動:“親眼看到國產高端裝備從無到有、打破壟斷,對理解‘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圖為實踐團在新松公司展廳參觀。殷美琦供圖
創新基因里的 “東北答案”
在東軟與新松,實踐團隊看到了創新驅動下遼寧產業升級的蓬勃力量。從東軟軟件園的遠程醫療生態到新松車間里的智能機械臂,兩家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拓展全球市場,在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賽道上跑出加速度,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注入新質生產力。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實踐團隊通過此次實地調研,不僅深入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指示精神的落地成果,更直觀感受到遼寧企業在 “新字號”“老字號”“原字號” 三篇大文章中的探索實踐。東軟在高端醫療裝備、智慧出行等領域的數字化創新,新松在工業、物流等行業的機器人應用拓展,均展現出創新引領下東北產業的無限潛力。
實踐團隊成員們表示,回到校園后,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把所見所聞融入學習與思考,為東北振興貢獻青春智慧。未來,東財學子將持續關注遼寧創新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書寫屬于青年一代的擔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