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基層治理,傳承紅色基因——長安大學赴陜西商南“探尋中國夢·走訪新農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紀實(五)
時間:2023-08-07 關注: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基層干部不怕吃苦,敢挑重擔的“老黃牛”精神,感悟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深刻要義,2023年7月17日,長安大學赴陜西商南“探尋中國夢·走訪新農村”暑期社會實踐隊參與了商洛日報社駐二郎廟村工作隊輪換工作會,并對前任駐村第一書記馬澤平進行專訪。
上午10時30分,會議在二郎廟村委會二樓黨建活動室召開。首先,馬書記表達了對報社積極幫扶二郎廟村產業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的感激之情。回憶起兩年的駐村生活,馬書記感慨萬千,回想起自己上任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關鍵時期,自己身為黨員,就應該發揮在危險面前挺身而出、在困難面前勇于擔當的先鋒模范作用。疫情肆虐時,馬書記帶領駐村隊伍像釘子一樣扎在抗疫第一線。洪水沖塌留守老人房屋,馬書記帶領駐村隊伍自費購買水泥、石灰,親自為孤寡老人修葺房屋,馬書記也對長安大學地測學院近年來對二郎廟村的幫扶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謝。隨后,村支部書記王書晶表達了對馬書記兩年來辛勤工作的高度認可和對馬書記的深深不舍,同時也對新駐村工作隊表示殷切期望。最后,新任的駐村書記費翔講話,表示會切實履行駐村書記責任,牢記鄉村振興理念,加強政治理論和惠農政策的學習,更好地利用二郎廟村的資源稟賦,共同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
下午4時,實踐隊員對馬書記進行專訪。當實踐隊員問到是什么促使馬書記來到基層二郎廟村時,馬書記說到,自己是農村出身,對農民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當大多數人由于疫情原因面對駐村任務遲疑不決時,馬書記認為自己應該身先士卒,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毅然投身于駐村工作之中。談到駐村工作中的困難,馬書記說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初來乍到時,百姓對自己的不信任,還存在村子的產業發展方向不明顯的問題。面對百姓的不信任,馬書記選擇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民事糾紛,馬書記積極調和,爭取讓雙方都能滿意。遇到村中困難家庭,馬書記親自慰問村內貧困戶,切身關注他們生活的困境,慢慢的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愛戴。談到二郎廟村的地標建筑——二郎廟村村史館,馬書記表示,如果說山清水秀是二郎廟村的形體,那村史館就是二郎廟村的魂,因為它傳承著二郎廟村世世代代的先民的文化脈絡。馬書記也對村史館的建設付出了很多心血,并希望未來將現有的村史館再升級打造為一個數字村史館,讓更多的人了解二郎廟村的文化底蘊。最后,馬書記對實踐隊員們寄予殷切期望,馬書記表示,青年人是未來鄉村振興的中流砥柱,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通過參與駐村隊伍交接會議和對馬書記的專訪,實踐隊伍對于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干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在工作中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精神值得當代所有青年學習。也正是得益于像馬書記這樣基層干部的不懈努力,鄉村振興之路才能越來越寬闊平坦。在聆聽馬書記的教誨后,實踐隊員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紛紛表示要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主動融入鄉村發展大局,充分發揮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作用,為助力鄉村振興搭建一座穩固橋梁。
作者:紀曉恒 來源:長安大學赴陜西商南“探尋中國夢·走訪新農村”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