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將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長安大學赴陜西渭南“鄉村振興·服務三農”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九人在指導老師侯夢陽的帶領下,前往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開展為期七天的實踐調研活動。
傳承紅色基因,綻放時代光芒
為真切感悟紅色革命文化,接受紅色思想洗禮,促進革命精神綻放時代光芒,實踐隊于7月8日,10日,11日分別前往了富平縣習仲勛紀念館,習仲勛故居習家大院以及康莊戰斗烈士陵園,接受黨的熏陶,緬懷革命先輩。在社會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堅定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團隊首先進入習仲勛紀念館,參觀了解革命先輩的生平事跡。感悟先輩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在紀念館中,團隊深入了解了習仲勛同志的成長經歷和革命歷程,深刻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理念和高尚情懷。隊員們通過習仲勛年表來了解習仲勛同志“奮斗一生,快樂一生”的奮斗精神,通過紀念館中辦公場景的再現感受先輩平易近人,一心為民的工作態度。參觀過程中,隊員們互相學習討論了照片與展覽物件背后的故事,在紀念館的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們更加深刻的了解習仲勛同志對黨的建設,國家經濟建設方面所做出的卓越的貢獻。

圖為實踐隊參觀習仲勛紀念館
習家大院是習仲勛同志的故居,習仲勛同志在這里出生,也是從這里走向革命的道路。在這里,實踐團隊參觀了習仲勛同志出生、成長的院落,了解了習仲勛同志的生平,重溫了習仲勛同志的革命事跡,隊員們對習仲勛同志光榮而偉大的革命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每一張照片都凝刻著習仲勛同志對人民的關懷,每一段影像都記錄著習仲勛同志光輝的革命歷程,每一個文字都凝聚著習仲勛同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通過參觀學習,實踐隊隊員更深刻地了解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胸襟與膽識,一個個無私奉獻、敢于擔當、實事求是、不畏艱險的故事更是讓實踐隊員為之感動,受之鼓舞。走出紀念館外,再次看到墻上的大字:“黨的利益在第一位”,隊員們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通過學習,實踐隊員們備受鼓舞,感觸良多,對這位把畢生精力和滿腔熱血都獻給黨與人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產生了由衷的敬佩。一位實踐隊員表示:“終于明白了毛澤東同志為何贊揚習仲勛同志為‘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這樣偉大的人物應該被歷史銘記”。另一位實踐隊員表示:“習仲勛同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為生民立命。”
圖為實踐隊在習家大院合影
實踐活動的第三站,隊員們走進康莊烈士陵園。進入陵園,迎面便是康莊戰斗革命烈士紀念塔,它矗立在安葬于此的373位烈士墓前,守護著這份肅靜。實踐隊員在烈士墓前整齊肅立,默哀鞠躬,憑吊烈士,緬懷先烈。一方“忠魂”石刻凝聚著對英雄們的無上褒獎。通過閱讀石刻上的記載,實踐隊員了解了康莊戰役的故事,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隨后隊員們參觀了富平英烈紀念館。紀念館中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文物,生動再現了康莊戰斗的熱血歲月,定格了血與火的革命記憶,讓實踐隊員們肅然起敬。
圖為康莊烈士陵園“忠魂”石刻英雄精神終不朽,星火世代永流傳。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游客紛至沓來,重溫革命歷史,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隊員更加認識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革命先輩們頑強拼搏和勇于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傳承、發揚光大。
走訪產業園區,助力鄉村振興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使農業農村與城鎮協調發展,這是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也是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鄉村振興戰略,了解農村現代化進程,7月12日至13日,實踐隊前往富平柿餅種植園以及花椒產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
炎炎夏日,熱情似火。實踐隊員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走進柿餅種植園。據了解,富平柿餅是以當地種植的傳統名優柿子品種“富平尖柿”為原料,經過清洗削皮、日曬壓捏、捏曬整形、定型捂霜等多道工序精細制作而成。作為陜西特產,已入選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柿餅種植園負責人向隊員們介紹,近年來,富平縣按照一個目標、四大項目、五化行動的“145思路”,著力打造百億級尖柿產業發展強縣和國家級柿子產業中心,推出了“富平柿餅,甜蜜中國”全新公用品牌,通過召開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成立柿子產業研究院,發布中國柿餅高質量發展《富平宣言》,公布富平柿子產業指數,進行柿產品溯源系統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柿餅產業發展,拓展柿餅銷售市場,柿餅產銷量連續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富平縣柿子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65億元,有力地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通過參觀學習,實踐隊員了解到富平柿餅已經實現產業化,通過互聯網平臺積極宣傳和推廣產品,大大降低了市場風險,高度發展的科技技術極大推動了柿餅產業的發展。
圖為實踐隊參觀尖柿產地此外,實踐隊深入花椒種植園區,參觀花椒生產車間,了解花椒生產過程,調研花椒產業發展現狀。據產業園負責人介紹,花椒在富平縣栽培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因地制宜地選育出了許多優良的栽培品系。其中,大紅袍花椒和槭椒在生產栽培中占95%以上。花椒是重要的油料樹種,其種子含油25%—30%,出油率22%—25%,油具有辛香味,除供食用外,還可作為工業用油,另外含有豐富的亞麻仁油二酸。其葉、果皮含芳香油,提取精制后可作香精原料,并可入藥,作為我國重要的出口物資,出口至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為國家出口創匯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實踐學習,實踐隊員深深感慨于富平花椒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富平縣的重要經濟作物和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花椒產業在富平縣的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上定會釋放更大的動力。
圖為實踐隊學習花椒養護知識
農業發展離不開對農產品的價值挖掘和產業化發展,讓農民手里的農作物賣出去,是為農民創收,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生產時節約成本,在加工時機械化,在銷售時擴展銷路,采取有效的營銷方式。
弘揚傳統文化,傳播非遺技藝
民族傳統技藝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更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傳統技藝面臨技藝失傳,人才斷層的問題,給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帶來不少沖擊。為此,實踐隊前往富平陶藝村和宮里鎮石刻廠,尋找傳統技藝的魅力之處。
實踐隊員走進富平陶藝村省級研學基地,探訪陶藝的制作過程。陶藝,廣泛講是中國傳統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從歷史的發展可知,“陶瓷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文化積淀歷程,它與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其他工藝美術等有著無法割舍的傳承與比照關系。實踐隊員走進陶藝銷售店面,了解陶藝的銷售模式。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富平縣著手于陶藝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既要培育人,更要形成優質產品和產業。富平陶藝村是國內首家以陶藝為主題,集國際陶文化溝通、生態觀光、餐飲住宿、休閑旅游、陶藝制作體驗、陶藝售賣于一體的產業園區。據富平陶藝村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富平陶藝村總投資已達10億元人民幣。富平陶藝村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目前,富平陶藝村已經吸引了數百位藝術家和手工藝人前來創作,同時還開設了多個藝術培訓課程,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富平陶藝村還舉辦了多項文化活動,如陶藝展覽、文化講座、藝術交流等,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體驗。在此次富平陶藝村的探訪實踐中,實踐隊員了解到陶藝制作的過程,了解到陶藝規模與產生的經濟效益,更了解到傳統工藝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傳承和發展傳統工藝不僅是對這項工藝的完整保留,生命延續,更是助力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圖為陶藝村精美工藝品
富平石刻分布極廣,其中尤以宮里石刻最為聞名,實踐隊來到宮里鎮建材石刻業工會聯合會,工會負責人非常熱情的歡迎隊員們。負責人向隊員們介紹了石刻廠的主要營業范圍,以及主要特色,其雕刻產品主要有牌樓,硯臺,護欄,柱鼎等。選材主要以該縣喬山山脈的墨玉石為主,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隨后負責人帶實踐隊參觀廠內的雕刻成品,這些成品雕工精細,形式多樣,栩栩如生,其制作之精美,深深吸引了實踐隊員。在此過程中,有工匠正在雕刻一塊碑石,成員們在旁觀察了其制作的過程,切身體會石刻工匠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實踐隊在與負責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富平作為陜西石刻保護和研究的重點縣市之一,全縣石刻作坊、企業已達460多家,約有八千工匠從事于這項行業,他們不僅肩負縣內石刻產業的發展重任,更是肩負著這項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目前學習這項技藝的人都在35歲以上,技藝的斷代問題亟待解決。
圖為實踐隊成員觀摩石刻工藝品
保護和傳承好民族傳統技藝,必須要注重文化遺產的收益變現,有市場才會有生產,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對傳統工藝品的宣傳力度,同時也需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鼓勵民間藝人帶徒授藝,拓寬傳承路徑。相信流傳至今的歷史文化可以轉變成市場效能,為鄉村注入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激活鄉村旅游市場活力,不斷實現傳統技藝的代代相傳。
本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從紅色文化、產業振興、非遺傳承三個方面開展了實踐活動,深刻認識到富平縣將傳承先輩紅色基因,綻放時代光芒置于重要的地位,切身體會到柿餅、花椒等特色產業在富平縣全面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意識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非遺技藝的必要性。本次實踐活動勉勵實踐成員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將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為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青春的力量。